時論廣場》給賴政府上一堂民主課(仉桂美)

25件罷免案全數未過,可說是人民用投票給執政黨敲響了警鐘。(資料照/姚志平攝)

失能缺智的賴政府,卻被智慧的選民經由「大罷免大失敗」上了最好的一堂民主憲政課。選民對「責任政治」的要求,打趴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慣用的潑髒水、扣帽子文化,而疑以對朝野差別對待的司法,這次也起了反作用力。25件罷免案全數未過,可說是人民用投票給執政黨敲響了警鐘。

回顧過去蔡英文總統上任之始忙着推動多元性平,司法院釋字第748號同婚釋憲應運而生;軍公教年改大砍文武百官退休金造成約20萬菁英之訴訟,司法院釋字第781至783號使訴訟者全部鎩羽而歸;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副主委之「東廠案」,被當時監察院彈劾移送司法懲戒通過下臺;至於NCC獨立機關不超然、疫苗和臭蛋等問題,均礙於當時反對黨在國會未過半,難以制衡。

蔡英文爭取連任時以香港「反送中」推波助瀾造就了高票當選,至於邦交國一個一個接續斷交,其時之氛圍也許只要推給阿共就沒事了。

阿共要對臺灣內政負責?這是民進黨詭異而百姓不深查之問題!內政應是建立在責任政治上,而非靠潑髒水、扣帽子或不分青紅皁白抹紅反對聲音即可躲在保護傘下卸責,讓人民檢驗政府政績的聲音永遠埋葬在被打成異類之下,此次大罷免發動者更是把這種手法發揮到極致!

民間衝突處處可見,賴總統的「雜質說」,是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主從來不是一言堂,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及《刑法》第100條早已廢掉之「意圖犯」,更是駭人聽聞,民主憲政言論自由之「明顯而即刻的危險」的基本原則早已被執政黨拋諸腦後。

自2024年5月20日賴總統就職迄今,最大的事看起來就是大罷免,大罷免前,7月15日至18日進行「城鎮韌性(防空)演習」,讓大家提高警覺。但適值西部登陸的丹娜絲颱風造成南部災情慘重,政府未即時展現救災人飢己飢之同理心,招致民怨。美國對臺關稅談判及近期飆漲的臺幣匯率,對臺灣出口產業的衝擊,政府本應即時反應,但人民卻等不到。

團結從來不是口號,團結的誘因應該是心悅誠服,當司法對反對黨的政治人物相關案件處理得既快且急,人民心中明顯感到差別對待時,寒蟬效應難道不會發酵嗎?司法的貞操也必須接受檢驗,而非渺不可測。

民進黨的少數總統就任之始,面臨國會不過半的局面,理應亟思理性解決問題以發揮高度,但卓內閣的官員卻不斷搧風點火與國會衝突不斷,113年憲判字第9號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立法院柯建銘等51席立委聲請釋憲而來,政府覆議失敗不思根本原因,經釋憲翻案的途徑若一用再用,政府將永遠無法面對少數執政之事實,智慧何在?

政治問題以司法處理,大法官的角色將不再超然,也難怪兩次總統提名7名大法官的人事案均未在國會通過,即使連民進黨的立委投票也未能取得內部共識。

在726大罷免被完封之後,賴政府應該深自檢討自己的施政,以迴應新民意,政府已覆議失敗仍待尋求釋憲的諸多重大法案,應該「政治的歸政治」,保留司法該有的獨立超然。別忘了,自「現代民主之父」洛克以來,「多數決」一直是民主的金科玉律,「沒有國會沒有政府」。

(作者爲開南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前監察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