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炒作蕭美琴遇險的外交風險(徐勉生)

民進黨政府炒作蕭美琴事件有濫用外交資源之嫌。(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6月26日向媒體表示,蕭美琴去年當選副總統後,於5月20日上任前的3月18日訪問捷克,會晤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期間遭中國外交人員尾隨,險釀車禍。對於中國這種違背國際規則,爲國際社會帶來風險與危險的不法行爲,表達強烈的譴責。除了外交部與陸委會同步發聲外,具有抗中挺臺色彩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也發佈聲明,除譴責中共策動暴力構成國家恐怖主義,並特地重申臺灣的未來應由臺灣人民決定。

蕭美琴去年3月18日展開爲期3天的捷克之行,事後傳出訪問期間遭中共外交人員尾隨,並闖紅燈幾乎引發交通事故。此事經臺灣媒體於去年4月披露後,曾引發多位民進黨立委對中共撻伐。但此事當時並未引起國人高度重視,事件就此平息。事隔一年多,民進黨政府再度炒作此一舊事,其中原委值得推敲。

從內政層面來看,此項炒作明顯是爲進行中的大罷免運動升溫。由民進黨支持的大罷免,雖然成功地將26位藍營立委列入被罷免名單,但因爲缺乏正當性而遭到民衆普遍的質疑。民進黨政府此時炒作蕭美琴事件,是危機意識使然。發動罷免的主事人士指稱這些藍營立委「通敵」,卻又提不出具體事證,於是炒作中共試圖危害蕭美琴,藉以激起臺灣民衆仇中抗中的情緒。再將這股憤怒的情緒轉嫁到選票上。這是民進黨過去每逢選舉就打出抗中保臺牌的再現。

民進黨政府引述捷克媒體Seznam Zpravy的報導,聲稱捷克軍情局證實,監控到中國情報單位曾試圖製造條件,對受保護人物進行具示威性的動作。但是此事並沒有造成捷克政府與中共之間的外交事端。因爲中共人員即使有行動,卻沒有造成具體事故。刑法向來採取「無罪推定論」。基本精神在於「善意始終是推定的」(La bonne foi est toujours presumee)。執法者不能在沒有具體犯罪事實前,斷定嫌疑人有犯罪意圖而逕行處分。

從外交層面來看,中共人員尾隨蕭美琴跟監,固然令人困擾。但這是外交工作常態。我方重要人士出訪,必然遭到中共人員跟監。正如同中共重要人士前往我無邦交國家訪問,我在當地駐館也要設法蒐集相關資訊。只要沒有實質性的傷害,都不構成事端。

民進黨政府炒作蕭美琴事件有濫用外交資源之嫌。捷克是歐洲無邦交國家中最爲支持臺灣者。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執政時,捷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大會中爲我執言的歐洲國家。哈維爾總統卸任後,捷克政府迄今仍保持友我傳統。雙方實質關係極爲密切友好。

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曾於2020年8月,無視中共的壓力率團訪臺。此項訪問也獲得捷克政府支持。韋德齊議長地位崇高,不懼中共壓力率團來訪,難能可貴。我應在具有意義的時機善用捷克友我此一珍貴的外交資源,而不是用來製造捷克與中共間的嫌隙。畢竟捷克與中共有外交關係。民進黨政府炒作蕭美琴事件,並不能爲臺灣帶來多大的外交利益。

民進黨政府爲了內政上的利益,濫用珍貴的外交資源,倒是爲「外交是內政的延長」之語做了另類的詮釋。如果大罷免失敗,同時又因此事給捷克政府帶來困擾,此項炒作可說是得不償失。

(作者爲退休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