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社論/中東衝突對油價影響力大減

短短不到兩個星期,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在美國介入後暫時宣告落幕,也讓許多預測國際油價飆上三位數的分析師臉上無光。在衝突初始的那兩天,油價雖一度大漲逾7%,但隨後馬上就以同比例回跌。美股更是不給臉,很快自行「校正迴歸」, 繼續朝歷史新高邁進。

有點年紀,或是讀過歷史的人就知道,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衝擊全球經濟,汽油和能源價格呈倍數飆升,一夕之間,全球聽憑中東的一羣石油酋長的擺佈,可是如今石油雖仍可能導致物價飆升和其他問題,但美國經濟如今更加堅韌,對石油被用作經濟和政治武器的防禦能力也更強。

市場最憂心的風險,就是波斯灣石油供應中斷,如果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或摧毀鄰國的石油基礎設施,或者以色列和美國襲擊伊朗的石油設施,導致伊朗以牙還牙,都會讓對峙情勢火上加油,擴大沖擊。

但在美國介入宣告中東停火後,油價甚至還跌至以色列攻擊伊朗前的水平以下;顯示石油作爲武器的震懾力已大不如前,一來,交易員認爲伊朗不會阻斷波斯灣的石油輸出,因爲這只是傷人傷己。其次,全球石油市場日益多元化,尤其是美國對外國能源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

1973年石油禁運爆發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總產量在1970年達到高峰,但之後佔全球總產量比例連續29年下降,從1970年到2008年,美國的石油產量遠遠落後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如今情況不同了,過去15年水力壓裂技術的蓬勃發展,使美國再次遙遙領先,成爲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40年前,全球油價衝擊的後果是個很簡單的數學。作爲石油淨進口大國,美國面臨各種生產環節的油類成本的衝擊,對油價形成巨大的推升力量。然而,隨着水力壓裂革命的興起,美國對油價衝擊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到2023年中期,美國石油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這爲美國提供了強大的盾牌,可抵禦任何試圖將石油武器化的現代對手。

美國在2019年首次成爲石油淨出口國,出口量超過進口量。在美國進口的石油中,52%來自加拿大,11%來自墨西哥。美國所進口的石油中,只有16%來自OPEC國家,更僅有10%來自波斯灣國家。因此即使以伊戰爭全面爆發,只有這10%來源會受到威脅。

石油是一個全球市場,這意味着任何地方的石油短缺,都會導致全球價格上漲。但如今,在美國鑽探油氣公司唯利是圖的經濟動機下,美國在危機中擁有更大的增產能力。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聯盟也比1970年代更加牢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爲沙烏地阿拉伯是最大的產油「搖擺國」,能夠在必要時,按照美國請求,迅速提高石油產量。

在石油產量增加的同時,美國對石油的需求也正在減少。雖然美國人口增加,經濟持續成長,但美國能源總消耗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以人均計算,美國能源消耗量在1980年達到峰值,目前比當時下降了約21%。

而且石油對美國經濟的支撐作用也在減弱。1975年,石油佔美國能源消耗的47%,如今這個比率爲38%。在此同時,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耗的比重從3.6%上升到8.8%,而核能則從2.7%上升到8.7%。美國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使用天然氣也大幅取代了美國家庭使用石油供暖。

過去幾年發生的所有地緣政治事件,無論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是巴勒斯坦加薩衝突,原油供應都未受影響。現在的情況也確實如此。油價波動幅度雖大,但高峰持續時間很短,石油沒有成爲目標,供應自然沒有受到影響。

再者,現在能源市場正處供應過剩時期,加上美國頁岩革命減少了世界對中東原油的依賴,在這些因素交乘之下,除非真有政治狂人發動玉石俱焚的大規模戰爭,原油市場應該很難再受地緣政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