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社論/川普借臺韓日之力 振興晶片、造船業

近月來,川普總統藉助關稅和軍事協防,施壓臺灣、南韓和日本,用技術和資本,協助美國振興晶片、造船和其他高科技產業。川普逼臺積電加碼投資美國逾1650億美元,轉移先進製程技術;南韓投資1500億美元,協助美國重啓造船業;日本將投資5500億美元,助美國建立供應鏈等。川普也對歐盟友邦施壓,唯獨中國除持有約7563億美元美國債,其投資未敲定,美國也未必放心開放中資投資,看來美國真的貧困窘迫了,須向外施壓「化緣」,挽救國勢。

美國軍事力量仍舉世無雙,GDP和經濟實力也佔世界第一,但民主體制和自由市場價值觀黯然失色,愈來愈多美國人在長期累積的經濟困境中喪失自信。政府赤字日增,外貿逆差、產業衰敗,先進晶片、汽車零組件、造船或多數民衆日常消費品、藥品多數靠外國供應;全美橋樑、公路、機場老舊無力更新,民衆平均負債創新高,都顯露窘迫處境。

國會報告坦承,美國被二戰後的成功自滿所害,高速經濟成長和繁榮,使美國人充滿自滿、迷失方向。如今幡然醒悟,可能嫌遲,東亞國家制造業蓬勃,尤其中國追趕上來,讓美國人危機感空前,川普藉這股擔憂國家衰敗的民氣,鼓吹讓美國再度偉大而上位。

美國人被寅吃卯糧和安於現狀所害,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產業外移、海外承包,經濟靠金融和服務業,高低端晶片逾80%靠進口,都屬臺韓製造,蘋果、英特爾、輝達、超微等企業用的AI先進晶片、記憶體等,多數委外製造,美國只剩設計和專利權,產業嚴重空洞化。

二戰期間,美國數年就造出逾5000艘軍艦商船,造船業達巔峰,但戰後幾十年急速萎縮,自雷根政府結束政府補貼後,美國造船業大幅衰退,雖然航母和核動力潛艦製造仍領先全球,但專門製造海軍艦艇的船廠僅剩九家,如今商船建造僅佔全球市場不到1%,面臨設備老化、勞動力短缺、成本高昂和技術等問題。

反觀中日韓三國合佔全球造船量90%,中國大型遠洋船舶年造船量逾1000艘,2024年交船量及總噸位均佔全球逾半數。2023年數據,中國造船產能約2325萬噸,美國不足10萬噸,中國是美國232倍;中國造軍艦速度被喻爲「下餃子」,美國速度落後中國太多,如遇戰爭,後果堪憂。

海軍實力是美國影響世局最主要籌碼之一,國會已提法案,將允許日本與韓國承建美國海軍艦艇,協助美國興建軍民兩用船舶。川普誓言,海軍30年內將戰鬥艦艇數量增至381艘,平均每年需400億預算,並補足25萬技工,美國只能借重韓、日造船業人才和資金,再造全球最大艦隊。

晶片製造,情況也類似;臺灣和南韓都曾是美國電子業外移代工的重要國家,日本消費電子製造素來領先,臺韓數十年來精心打造晶片代工、封裝等產業,如今領先美國,臺積電2奈米制程,美日都想超趕。川普見晶片受制外國,竟稱臺韓偷走美國技術,施壓臺韓來美投資設廠、扶持英特爾等,想奪回主導權。

臺積電處境就像中國TikTok抖音,美國打不過外企,就威脅關閉或收購,華府以臺灣可能被中共攻陷,將威脅全球晶片供應爲由,逼臺積電來美投資設廠,轉移關鍵核心技術,但美國人才、技術都缺,法規嚴峻,臺積電能轉移多少技術,還是未知數。

美國不檢討數十年來自滿自限和發展策略錯誤,只想抄捷徑、靠強取豪奪,一步到位重獲領先。川普宣稱已獲外國承諾投資額逾10兆美元,持續增加中,專家卻批評,「全球性勒索行動」各國被迫付錢才能避免高關稅,「搶劫的藝術」能否在任內落實,或隨着他卸任而變爛尾,將直接影響美國振興產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