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避孕藥轉類參考日本模式 擬推人體研究、設醫藥聯盟

事後避孕藥轉類參考日本模式,擬推人體研究、設醫藥聯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事後避孕藥轉類議題討論多年,食藥署上週邀集相關團體召開「用藥安全可行性試辦方案」會議,預計參考日本經驗,由醫界和藥界攜手保障女性健康。(王家瑜攝)

事後避孕藥轉類議題討論多年,食藥署上週邀集相關團體召開「用藥安全可行性試辦方案」會議,預計參考日本經驗,由醫界和藥界攜手保障女性健康。目前正在蒐集各界意見,將規畫符合我國國情的人體研究計劃,並研擬符合真實世界的流程。

本報去年10月獨家報導,食藥署重啓討論事後避孕藥轉爲指示藥的可行性。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的單次使用藥品,作爲緊急避孕措施,在國內屬處方藥,須由醫師開立,多年來各界爭論是否轉爲指示藥品,但醫藥界看法兩極。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築表示,事後避孕藥轉類議題涉及層面很廣,醫界、藥界、兒少及家長團體非常關心,且有不同想法,但共同目標都是希望保障女性健康。食藥署上週已邀集相關團體召開用藥安全可近性試辦方案分享會議,介紹日本試辦計劃的內容及初步研究成果,目前正在蒐集國內各界意見,希望以日本經驗爲基礎,規畫符合我國國情的人體研究計劃,透過醫藥區域聯盟方式,研究一套符合真實世界的流程。

林意築說明,日本厚生省委託藥師公會辦理試辦計劃,2023年11月起執行至2026年3月止,共340家藥局參與計劃,每2到3家藥局搭配1家婦產科診所,形成醫藥區域聯盟。該計劃適用對象是16歲以上女性,藥師提供緊急事後避孕藥後,民衆必須要在藥師面前當場服用藥品,並且須在3周後要回到診所就診。

臺大醫院婦產部講師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戴怡芸指出,很多人不想用保險套避孕,認爲事後服藥很方便,對男生來說完全沒有負擔,但事後避孕藥即便在72小時服用,懷孕機率還是有2成,且有些人以爲服藥後就有保護效果,隔天再來一發,其實避孕措施還是要繼續執行。

食藥署提醒,目前事前避孕藥、事後避孕藥都是處方藥,須由醫師合法取得。林意築指出,上週纔開第一次會議,目前正在蒐集各界意見回饋,並討論國內人體研究,須提出計劃書並經人體研究倫理審查(IRB),將盡速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