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邀30位專家討論事後避孕藥轉類 2小時會議無共識
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的單次使用藥品,作爲緊急避孕措施,在國內屬處方藥,須由醫師開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事後避孕藥轉指示藥議題爭論多年,食藥署今天(6)開會討論轉類可行性,邀集醫師、藥師、家長及兒少婦女團體,與會,與會代表約30人,由食藥署長姜至剛主持,會議進行兩小時,但仍未有具體結論。
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的單次使用藥品,作爲緊急避孕措施,在國內屬處方藥,須由醫師開立。早在2016年,食藥署準備將事後避孕藥轉爲指示藥,但當時社會爭議甚大,擱置至今。衛福部長邱泰源4日表示,食藥署會持續評估溝通。
食藥署今天邀集6個醫師團體、6個藥師團體、3個家長團體、6個兒少婦女團體,以及6位專家、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等代表與會,由新上任的姜至剛主持。據瞭解,會議當場未有結論,主席僅表示會參考各方意見,再決定。
針對此議題,醫界仍持反對立場。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高劑量荷爾蒙會破壞原本荷爾蒙衡定及週期,導致胚胎着牀不易,絕非很安全的用藥,且使用該藥物不是隻有藥物使用的問題,是個人採取不健康行爲的問題,應該要藉機來改變,而非只給藥,讓其重複發生。
藥界則支持事後避孕藥轉類。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說,考量婦女身體自主權,在非預期懷孕的風險下,應有自主退避權;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使用保險套避孕仍可能出現破裂、拔套等可能性,應提供第二選擇。藥師公會已參考其他國家建議,實務上可由藥師給予衛教,確保民衆瞭解風險,並避免已進入懷孕週期仍用藥。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今天主要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及代表參與,蒐集各領域專業的寶貴意見,此議題涉及層面廣泛,需要進行風險分析,以科學證據去評估,包含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權,不同面向間需要彼此溝通調和,沒有零風險的決定。食藥署將以風險管理及全民利益爲最大考量,進行後續評估,也期盼凝聚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