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存錢取錢!超過5萬元或將全面盡調
中經記者 郝亞娟 郭建杭 上海 北京報道
反洗錢監管持續加碼。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起草了《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並向社會徵求意見。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此前規定中對於“個人存取現金超5萬元需登記資金來源”的要求,部分用戶出於個人隱私以及存取款業務辦理手續的便捷性等原因,並不贊同該要求。而此次《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未提及存取款超5萬元登記資金來源等表述,但要求金融機構應開展盡職調查,並登記客戶身份信息及留存證件複印件。
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告訴記者:“此次《管理辦法》總體來看更具系統性和穿透性,不僅適用範圍擴展,還關注整個服務週期場景,強調對客戶身份和交易的持續追蹤;此外,《管理辦法》與《反洗錢法》的銜接更緊密,細化了與 2025 年實施的《反洗錢法》配套的操作標準,對高風險客戶的盡職調查措施更加具體。”
如何平衡客戶體驗與隱私保護?
金融機構在《管理辦法》要求下,遵循“瞭解你的客戶”的原則,識別並採取合理措施覈實客戶及其受益所有人身份,根據客戶特徵和交易活動的性質、風險狀況,採取相應的盡職調查措施。
《管理辦法》內容顯示,金融機構爲客戶提供現金匯款、現鈔兌換、票據兌付、實物貴金屬買賣、銷售各類金融產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務且交易金額人民幣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應當開展客戶盡職調查,並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複印件或者影印件。
未來如何在“落實反洗錢盡職調查要求”與客戶體驗、客戶隱私之間實現平衡,成爲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融孚反洗錢與支付監管法律研究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金鵬認爲,銀行需在“合規底線”與 “體驗溫度” 間找到動態支點——通過技術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精準分級減少無效打擾,透明溝通消除隱私焦慮,最終實現“反洗錢合規不打折,客戶體驗不降級,隱私保護不鬆懈”的三重目標。
曾聖鈞指出,銀行平衡反洗錢盡職調查與客戶體驗、隱私保護可循以下路徑:一是優化流程提升客戶體驗,落實分層管理策略。比如對低風險客戶簡化流程,對高風險客戶強化調查,避免 “一刀切” 影響多數用戶體驗。二是更多應用數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環節,如開發手機銀行 “信息更新” 模塊,支持客戶在線上傳證明文件並實時反饋覈驗結果,減少線下排隊時間。三是嚴格保護客戶隱私,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僅收集與業務相關的信息。
跨境業務合規管理難度增加
《管理辦法》對於金融機構使用電子化手段高質量保存客戶資料及交易記錄提出明確要求。《管理辦法》明確,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自業務關係或交易結束後至少保存10年;金融機構要逐步實現以電子化方式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信息。
具體來看,金融機構應當採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逐步實現以電子化方式完整、準確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信息,依法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防止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缺失、損毀,防止泄露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信息;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的保存方式和管理機制,應當確保足以重現和追溯每筆交易,並經過適當的授權後能夠將所有的客戶盡職調查信息和交易記錄依法提供給監管部門和執法機關,便於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開展,以及反洗錢調查和監督管理。
業內普遍認爲,這將在短期內提升銀行合規成本,包括系統升級、人力投入和第三方數據採購。但從長期看,標準化與智能化將降低人工誤差、減少違規風險,使合規成本趨於穩定。
曾聖鈞告訴記者:“新規實施後,短期內銀行合規成本會階段性上升,包括技術系統升級成本、人力投入成本、第三方數據採購成本等。但長期來看,通過標準化流程和智能化工具,可降低人工操作誤差,減少因違規被罰的風險,成本也將逐步趨於穩定。”
金鵬向記者指出:“對銀行合規成本的影響是短期增支,長期增效。推動銀行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風控’,通過技術賦能和流程升級,在確保信息真實、防範虛報的同時,最終實現‘合規成本至風險收益’的正向循環。”
未來《管理辦法》相關要求落地實施後,對金融機構將帶來哪些挑戰?曾聖鈞認爲,銀行面臨的技術與合規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需升級系統以支撐新的管理要求,對銀行的技術投入和數據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規則細化帶來的操作複雜性,對“高風險客戶”的界定和分級管理需制定更具體的內部流程。三是跨境業務的合規管理難度有可能增加,若客戶涉及境外關聯方,需符合國際反洗錢標準與國內新規的雙重要求,避免合規衝突。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