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沒有政策是憑空而來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推行了很多新政策,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方面,經觀察,沒有一個政策是憑空而來。
美國在戰後的發展秉持着一個主要脈絡:科技。從雷達、航太工程、個人電腦、半導體、核能科技、網際網路到電訊通信,美國的經濟核心就是科技。頂尖的科技公司成就了美國的經濟量能,並確保國防領先地位。這個讓美國引以爲傲的成長邏輯,憑藉的是美國一直以來對於「監管」採取的務實態度—既不完全接受、也不完全拒絕監管,而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價值觀不斷調整其範圍和方法。
這種務實態度是現任政府對金融科技產業的主軸。美國金融科技主要監管單位爲Fed(聯邦儲備銀行)、CFPB(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以及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許多新型態的金融創新,美國監管一般的態度是要求業者解釋,然後進行一連串問答,之後從既有法律中尋找適用範圍。如果既有法令中沒有相關辦法,經過諮詢業界及法律專家後發現需要另行立法,纔會有新法令出臺。這種管理方式正是與業界合作的務實方式。
然而,過往四年的監管態度在金融科技上漸趨嚴格,其中最受業界及投資者爭議的是CFPB。不同於Fed及SEC,CFPB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設立的聯邦監管單位,主要監管金融行業中的不良行爲。它最大的特色是「執法式監管」(Regulation by enforcement)。
CFPB通常不創建關於金融服務中「濫用」行爲的詳細規則,而是透過對特定公司的執法行動來定義界限,這些行動隨後成爲業內其他公司的警告。這做法的好處是效率高,不需等待SEC或FED旗下組織透過立法程序規範所謂的「錯誤行爲」,而是透過執法設定準則及標竿。
如此一來,最大缺點是爲企業創造了監管不確定性,因爲缺乏透明度和明確預先通知,可能造成類似狀況下標準不一,也繞過了立法程序中的公衆評論和成本效益分析要求。「封鎖行動」(Operation Choke Point)就是其中一個知名的案例。
該計劃原於2013年啓動,最初目標是打擊與詐欺或非法活動相關的企業,如網絡賭博與槍支銷售。然而,CFPB近年擴大監管範圍,要求銀行對許多「可能爭議」進行預防性執法,導致許多合法金融科技公司如加密貨幣交易所、線上貸款機構、支付處理商被銀行「預防性關戶」。
銀行擔心與這些「高風險」企業合作會招來CFPB的執法行動,因此寧願關閉這些企業的帳戶或拒絕提供服務,導致許多合法金融科技創業公司被迫關門或無法發展。結果,不僅限制了創新金融產品的推出,區塊鏈科技反詐騙業WorldChain因此無法在美國營運,傳統金融機構更容易壟斷市場。
無論是CFPB的誕生還是其遭遇削弱與關閉,背後都有深刻的市場原因。作爲金融科技的支持者,要思考的是:過度監管是否正在扼殺創新?去監管並非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爲了讓創業者能夠在不被束縛的環境中發揮創意,爲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往往比過度干預來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