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隔熱紙貼玻璃「透光率70%剩60%」 民團批:納管打假球
▲時代力量與路權團體今召開記者會批評「隔熱紙納管打假球」。(圖/記者李姿慧攝)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交通部6月底公佈「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可見光透過率安全指引」,建議前擋隔熱紙透光率70%以上、前側窗40%以上,明年起新車入法納管。不過時代力量與路權團體今實測發現70%透光隔熱紙貼上玻璃剩60%,批評「隔熱紙納管打假球」,未將實際貼附於車窗後「總透光率」納入,安全形同空談。
時代力量秘書長林邑軒現場以透光率檢測儀實測指出,市面上標示透光率70%的隔熱紙,實際貼在透光率90%的玻璃上後,總透光率僅剩約60%;若使用40%透光率隔熱紙,實際值甚至降至約33%。他指出,交通部僅管理單張隔熱紙數據,明顯與實際情況脫節。
林邑軒說明,一般汽車原廠車窗玻璃的透光率大多介於75%至80%,若再加貼70%透光率隔熱紙,前擋可見光透光率恐降至50~60%;若貼上40%透光紙,前側車窗甚至可能只剩30%。國際研究也顯示,當前擋透光率低於70%,駕駛夜間辨識行人、自行車與孩童的能力將明顯下降,反應時間延長,風險大增;透光率若低於35%,所有年齡層的駕駛都將受到影響,其中高齡駕駛更是重災區。
他強調,許多國家已明確訂定前擋與前側車窗總透光率不得低於70%的規範,以保障駕駛視野與行車安全,然而交通部卻未比照辦理。民衆安裝後若未使用儀器實測,只能依廠商提供的證明判定,形同自我欺瞞,恐導致管理漏洞,讓行人與機車族暴露於風險之中。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指出,即便新制上路,依然只針對新車納管,舊車未納入管理,造成同一路段出現透明與過暗隔熱紙共存的「一國兩制」現象,對交通安全及用路公平造成衝擊。他也提到,有駕駛爲了因應過暗車窗視線受阻,改裝強光霧燈,反而影響對向來車與其他用路人,合法安裝高透光隔熱紙或未貼紙的駕駛與騎士反而成爲受害者。
他呼籲交通部應明確訂出「玻璃加隔熱紙」的總透光率標準,建議前擋與前側車窗不得低於70%,後擋也應納管,並設置落日條款,要求所有車輛在5年內納入定期檢驗,透過科學儀器量測,落實管理。
▲隔熱紙實際貼附於車窗後,「總透光率」降低。(圖/記者李姿慧攝)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理事羅宜則指出,公路局先前曾在會議中承諾以總透光率納入管理,並統一所有車型標準,然而最新公佈的指引卻大轉彎,只規定隔熱紙單品透光率,無視民間意見。他批評,新指引甚至容許在前側車窗使用僅40%透光率的隔熱紙,形同倒退。
羅宜強調,機車族在道路上屬於相對弱勢,每年約有近2000人因交通事故喪生,佔整體交通死亡人數三分之二。若能納管汽車隔熱紙,有助提升駕駛可視範圍,也能讓機車騎士更易判斷汽車駕駛的視線與意圖,強化夜間行車安全。他呼籲納管應涵蓋新舊車輛,落日條款可採分階段實施,但交通部卻選擇退縮,反讓部分業者藉機推出「超黑隔熱紙促銷」,反問這是否爲交通部想見的政策結果。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監事李先生也指出,民間團體早在數月前就聯合主張應以科學儀器測量前擋與前側玻璃的總透光率,並設下70%的門檻。現行政策僅管制隔熱紙本身數值,卻忽略貼上車窗後的實際效果,與國際主流做法脫節,等同於迴避真正的安全問題。
李先生強調,根據韓國研究,若車窗總透光率過低,駕駛在夜間的視覺反應與酒駕相當,形同變相讓「合法酒駕」上路。他呼籲交通部應立即回收錯誤政策,全面以科學數據接軌國際,並儘速提出明確的舊車納管時程表,避免讓黑窗車輛持續危害用路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