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六大公協會向政府提建言 呼籲強化本土供應鏈、重視臺廠醫藥靭性

美國對全球祭出關稅與藥價新政,對臺灣生技產業影響有多大,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18日表示,對臺灣來說,短期出口恐將受到衝擊,而由於國內健保長期壓低藥價,未來國際藥廠退出臺灣低價市場,將造成缺藥問題惡性循環,他呼籲臺灣應更加強建立在地供應鏈,並打造爲亞洲研發重要樞紐。

由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發起,邀請臺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臺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公會、及臺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等五大公協會昨日共同舉辦「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爲下週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的召開,先行向政府提出建言。

臺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正弘表示,要提升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國際地位,首先要先確保品質爲本,臺灣的GMP與PIC/S GMP都已達標,但必須持續提升,才能在國際市場建立信任;其次是讓我國的法規能國際化,衛福部醫藥品查驗中心(CDE)與食藥署(TFDA)應定期召開專業會議,掌握國際趨勢,加速新藥與學名藥的審查,縮短與全球的差距。

蔡正弘提醒,我國健保政策長期壓低藥價,導致缺藥問題嚴重,進而影響國際價格談判,建議應擴大「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17-1條新藥條件,並重新思考差額負擔,讓新藥能有合理待遇。

製藥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誼芬說,臺灣的進口原料藥有五成來自中國大陸、三成來自印度,如今這兩國都被美國課予高關稅,要留意中、印兩國因爲減產而減少供貨給臺灣,擴大造成臺灣缺藥風險。

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臺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公會李永川兩人不約而同表示,政府推動生技產業政策,建議應由產業界帶頭在國際市場衝刺,再由政府政策法規配合。李永川並強調,應鼓勵醫院「以醫助產」協助產業建立藥品及醫材提升整體水準。

蔡政憲指出,目前政府的健康臺灣、AI數位健康、甚至前疫情時的大建設,確實投入了不少資源,但大多仍以醫院、法人與學校爲主,產業參與有限,建議應該在「選題、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各階段,讓產業與公部門並肩合作,他並建議,政府應擴大「監理沙盒」的推動,有條件開放外泌體應用。

六大生技相關公協會舉辦「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臺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左起)、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生物產協理事長劉理成、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正弘及副理事長張鴻仁、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吳漢章合照。 記者謝柏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