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政府更重視製藥業發展 生物產協理事長劉理成向政府提七大建言

一年一度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25日登場,針對這場政府最盛大的生技產業政策諮詢會議,臺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劉理成25日結合其他五家生醫相關公協會的意見,向政府提出七大建言,爲促進落實健康臺灣,加速引進新藥及國產藥使用,建議研議具藥品差額負擔精神之給付機制。

劉理成表示,臺灣生物產業協會已於8月18日結合臺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臺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合作舉辦「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藉由個公協會代表演講與座談,針對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就市場競爭趨勢,國際最佳實務,資本市場等議題、分析臺灣利基、機會及挑戰,並提出七大建議:

一,因應川普關稅變動、及5月頒佈美國國內最惠國(MFN)藥價形成強烈誘因,促使國際藥廠提高美國境外的標價,並/或延後在低價市場的上市,以擡升「最低國際價格」的地板─造成國際藥價調漲;爲促進落實健康臺灣,加速引進新藥及國產藥使用,建議研議具藥品差額負擔精神之給付機制。

二,成立藥品醫療韌性基金,獎勵國產製藥及醫材(包含AI數位醫療)廠商進行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及醫材之研發與製造,加速產品上市,以增加藥品醫材供應韌性、並藉由基金預算鼓勵醫療院所採用在臺製造藥品及醫材,提升國家藥品及醫材自主供應與促進產業升級。

三,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成立「轉譯醫學創投基金」,藉由國發基金的高比例配投(40%),以及調整保險基金投資RBC投資轉譯醫學創投基金風險係數,吸引大型長期資金進入。此舉將有效解決臺灣學研成果無法順利進入臨牀與產業化的資金斷層問題,加速臺灣生醫產業升級,並強化國際競爭力。

四,政府南向「以醫帶產」政策,過去由衛福部主責的一國多中心政策,對接了醫界的臨牀經驗,已完成階段性重大任務;建議改由經濟部主責帶領醫材的產業落地,進階爲「以醫助產」的政策,號召相關醫材公會及法人協助配合,達成國產醫材產業國際行銷的價值成長里程碑。

五,建議參照國際監理沙盒的方式,將新興生物科技如AI、外泌體、智慧醫療等納入,以造福民衆並促進產業發展。

六,協同數據公司與學研環境,運用臺灣AI運算能力,建置臺灣生醫主權AI能量。

七,配合健康臺灣願景與政策,研議個人健康檢查支出在一定額內納入個人所得稅扣抵額度,可及早預防疾病,促進國人健康,減少重症治療支出,並可帶動檢測、診斷及醫材等生醫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