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與暗戰:百度智能雲的雙面博弈
在大模型市場從"通用競爭"向"行業深耕"的轉型浪潮中,我國大模型相關項目如春筍般爆發。
2025上半年我國大模型市場需求井噴:中標項目累計達1810個,金額突破64億元,中標項目數超2024全年。其中,百度智能雲以48箇中標項目和5.1億元中標金額,穩居"雙第一"。
這一階段性勝利的背後,是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敏銳的市場洞察。百度智能雲依託全棧智能技術,從算力層面的崑崙芯與百舸GPU雲平臺,到千帆大模型平臺的一站式服務,再到行業場景智能體家族的落地應用,構建起完整且高效的大模型服務體系。
然而,高處不勝寒,百度智能雲在享受勝利果實之際,亦需警惕四周虎視眈眈的對手。
老玩家持續擠壓
中國雲計算市場激流奔涌,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憑藉其在技術深度、生態廣度與資源厚度上的全鏈條優勢,構築了難以撼動的"三極格局"。
Canalys研究機構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雲在中國大陸雲服務市場中佔據33%的份額,同比增長15%;華爲雲實現18%的營收同比增長,市場份額提升至18%;騰訊雲市場份額爲10%。
在雲服務競爭中,百度智能雲遭受着來第一陣營巨頭的自三個方向的持續擠壓。
在技術方面,三巨頭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動輒百億級別,阿里雲自研芯片與數據庫、華爲全棧自主可控技術體系、騰訊在音視頻等領域的持續突破,不斷擡升着行業技術門檻。
以阿里巴巴爲例,據網絡相關數據,2014-2023財年,阿里巴巴在雲和AI基礎設施領域的累計投入達3247.51億元。此外,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於近期宣佈,未來三年(2025-2027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人工智能(AI)硬件基礎設施。
在生態方面,阿里雲的商業閉環、華爲雲的硬件+軟件+服務深度綁定、騰訊雲的C2B連接能力,形成了強大的客戶鎖定效應。
以騰訊雲在金融領域佈局爲例,截至目前,騰訊雲已經累計服務了全球超過10000家金融客戶,其中境外客戶超過300家,覆蓋亞洲、中東、歐洲和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Top200的銀行中90%以上的客戶選擇了騰訊雲……
在資源方面,在大型政務雲、央企數字化轉型等"億元級"項目的爭奪中,三巨頭在資金儲備、品牌背書、交付軍團規模上的優勢形成碾壓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巨頭們的觸角伸向各行各業,從阿里雲依託電商基因構建的商業操作系統,到華爲雲在政務及大型企業中深入滲透的"雲底座",再到騰訊雲憑藉社交與內容生態形成的獨特粘性,其全棧能力形成的馬太效應日益凸顯。
總之,當前中國雲計算市場已進入深度整合期,三巨頭的全鏈條優勢壁壘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主導格局,百度智能雲想要突圍,難度很大。
新對手窮追不捨
當百度智能雲尚在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三座大山下艱難突圍之際,以字節跳動火山引擎(字節雲)、京東云爲代表的"第二梯隊"正加速追趕,憑藉極致的性價比與垂直場景的精準穿透力,在雲計算的紅海中撕開裂縫。
根據"劃重點KeyPoints"消息,火山引擎2024年營收規模超過120億,2025年營收目標超過250億,增速翻倍。而百度智能雲2024年全年營收218億,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預計增長30%,規模在280億左右。
火山引擎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其對市場痛點的精準把握與極具殺傷力的價格策略。
在大模型服務領域,2024年5月豆包首次公開亮相時,便將性價比作爲吸引客戶的核心賣點。彼時,豆包通用模型Pro-32k版的推理輸入價格爲0.0008元/千tokens,較行業價格低99.3%。2025年第一季度,豆包MAU突破1.15億,用戶增速達20%,而百度文心一言MAU 350萬。
與此同時,"劃重點KeyPoints"透露,火山引擎經常針對性地低價挖角阿里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客戶,價格打到2折-3折、甚至更低,而且審批週期更短。這種極致低價,令衆多競爭對手防不勝防,也讓客戶們紛紛心動,極大地助力火山引擎在市場中快速搶佔份額。
京東雲同樣來勢洶洶,其依託京東零售、物流、供應鏈等龐大的業務體系,在垂直場景領域構築起堅不可摧的競爭壁壘。
在零售雲方面,京東雲憑藉京東多年積累的豐富零售經驗與海量數據,幫助零售企業提升運營效率與銷售業績;在供應鏈協同領域,京東雲整合京東強大的供應鏈資源,有效降低企業供應鏈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與靈活性;在全渠道營銷方面,京東雲藉助自身平臺優勢,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助力企業實現全渠道營銷的無縫對接與精準觸達。
相比之下,百度智能雲雖在AI技術領域底蘊深厚,擁有文心大模型、自動駕駛雲等領先技術,但在面對大量對AI需求處於"淺層應用"階段的客戶時,這些技術優勢卻成爲了雙刃劍。
文心大模型等技術的部署,往往需要企業投入高額的成本,包括硬件採購、軟件授權、技術維護等多方面費用,這對於許多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同時,複雜的技術架構與應用場景,也增加了企業在使用過程中的學習成本與技術風險,使得部分客戶望而卻步。
如此看來,字節雲、京東雲等新勢力憑藉極致的性價比武器與垂直場景的深鑿能力,不僅改寫了市場規則,更將百度智能雲推入了"前有三巨頭壓頂,後有新勢力追趕"的戰略困局。
一場長期主義的較量
衆所周知,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已進入"多維度絞殺"階段。
一是,技術維度,從通用算力轉向"AI+算力"的深度融合,大模型、多模態交互、邊緣計算等技術,成爲企業選擇雲服務商的核心指標;二是,生態維度,從單打獨鬥轉向"雲+軟件+硬件+開發者"的協同網絡;三是,場景維度,金融、製造、能源、政務等行業的數字化需求高度差異化,能否提供"懂行業、能落地"的解決方案,成爲客戶粘性的關鍵。
簡單來說,現在的雲計算競爭是"技術底座+生態網絡+場景縱深"的綜合能力競賽。單一維度的優勢,很容易被其他維度的短板抵消,百度智能雲需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同時,加速生態建設與垂直場景滲透,以鞏固市場地位。
一方面,在通用大模型競爭中稍顯落後的對手,極有可能將全部精力傾注於行業深耕,以差異化的行業解決方案衝擊百度智能雲的優勢地位。畢竟,行業深耕不僅考驗技術實力,對行業理解深度、客戶資源廣度以及生態建設完備度均提出極高要求,任何一環的疏漏都可能成爲對手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技術、生態、場景的多維競爭本質是一場長期主義的較量。對於百度智能雲而言,技術優勢是其"根",生態建設是其"枝",垂直場景滲透是其"葉",三者協同,方能成長爲抵禦風雨的參天大樹。
綜上所述,在多維度絞殺的市場中,沒有永遠的領先者,只有不斷進化的生存者。百度智能雲唯有將技術做深、生態做廣、場景做透,才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爭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