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關注|整治“環保形式主義”,也是優化營商環境
“堅決反對各類簡單粗放一刀切式的環保治理,堅決反對個別脫離實際層層加碼的整改,堅決反對各類弄虛作假走過場的環保形式主義。”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的這一表態,彰顯了重拳整治“環保形式主義”的決心。
不少企業和羣衆吐槽,一些地方推動環保工作時,形式主義問題突出。有的地方平時不作爲,到了環保督察、考覈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關停”“先停再說”;有的地方在整改過程中脫離實際層層加碼,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和要求,導致基層或企業難以落實;還有的地方在環保工作中弄虛作假,搞虛假整改、表面整改,只爲應付上級檢查,對實際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等等。
“環保形式主義”的危害不容小覷。一方面,它阻礙了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落實和推進,使得很多工作難以真正落地見效,該查處的沒查處,該整改的沒整改,嚴重消解了生態環保的成效。另一方面,它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資源本應用於環保治理項目中,卻因形式主義而被虛耗,損害了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從企業角度來看,一家原本正常經營的企業,可能因爲個別地方政府的“一刀切”的形式主義做法,在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被迫停產,前期投入的大量資金無法收回,導致發展陷入困境。這既可能會誤傷守法企業,也會讓那些原本有意願加大環保投入、進行綠色轉型的企業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對投資環境失去信心,不敢再輕易進行大規模投資和技術改造。這無疑阻礙了企業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也影響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整治“環保形式主義”,不僅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對營商環境的優化。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作出部署。良好的營商環境,必須移除“環保形式主義”的絆腳石。對那些依法合規的企業,要做到無事不擾;對存在違法排污行爲的企業,也不應“一棍子打死”,根據實際情況該整改的整改、該關停的關停。當然,生態環境是底線也是紅線,“破壞生態的GDP”我們堅決不要。在這一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反對各類走過場的“環保形式主義”。
優美的生態環境、“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發展環境,都是優良的營商環境應該具備的要素。整治“環保形式主義”,首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覈指標體系,不僅要看環保任務的完成情況,更要關注工作的實際成效和企業、羣衆的滿意度。對於那些搞形式主義、敷衍塞責的行爲嚴肅問責,形成有效的震懾。其次,要加強對企業的幫扶指導,幫助企業提升環保能力。對於積極進行環保改造的企業,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獎勵,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讓企業在環保投入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此外,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多措並舉、多管齊下,重拳整治“環保形式主義”,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頻共振、互促雙贏。
(陳立民)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