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小學數學期末試卷“難”上熱搜:新課標正式落地的連鎖反應

來源|多知

作者|張蔚斐

最近,深圳南山區因“小學四年級數學期末考試太難延時20分鐘”上了熱搜。

不少家長看完試卷後,算了一筆賬:原計劃考試時間90分鐘,一共36道題佈滿了6頁A4紙,這意味着兩分半鐘就要做完一道題,每道題的閱讀量還不小。讀題、理解、思考、計算、書寫,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根據網傳的截圖,老師指出:“這試卷如果沒有強大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很可能還沒做題,讀題就已經讓孩子們崩潰了。”

對此,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隨後迴應:“新課程標準頒佈以來,國家義務教育的質量監測命題方向和重點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希望通過這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讓學生逐步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現實世界、進行思考。”

其實,試卷出題方向的變化早就有跡可循,深圳南山區並不是個例。可以說,這是新課標正式落地的體現和具象化標誌。總說“新課標”,到底新在哪裡,很多家長並沒有實感。但這次熱搜引發的討論,讓很多人真正意識到了新課標的“新”。

以前數學考試重邏輯推理和運算,但現在的新中高考題型往往需要結合生活情境解決綜合性問題,有的數學題光是題幹就長達800字。這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建模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綜合跨學科分析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對此,家長中的聲音也分爲兩種,一類表示不解。

“學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

“這就是語文老師出的數學試卷吧,句句有主謂賓,段段有原因結果。”

“考完這套數學,沒必要考語文了。”

他們認爲,平時學的和考試考的內容有所脫節,這樣的考試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改革的步子邁得太大。

另一類家長則認爲,這些題目兼顧了靈活性和實用性,恰好體現了現在教育提倡學生要大量廣泛閱讀的改革方向,也達到了以考試試卷改革來引導教學改革的目的。最終接軌的也是中高考,提前適應很有必要。

以數學爲例,過去很多教育方式存在應試的弊端,對知識點不求甚解,總結出一套機械化套用公式模版的應試技巧。在沒有把知識消化透的情況下,不少學生依然能夠靠“死記硬背”的捷徑,把數學題解出來,成爲“應試型”人才,分數雖然高,能力卻不夠出衆,稍微變通一下就反應不過來。

新課標的改革無疑是在釋放一個信號:未來世界,數學思維尤其重要,死記硬背就能拿高分的時代已經過去。

有從業者曾針對新課標新教材向多知分析,現在的教育把數學考題複雜化,在無法直接套用公式的情況下,如何把一個生活情景轉換成數學邏輯,抽象成一個數理模型,這要求學生把所學的抽象概念底層概念學透。只有對知識原理建立非常底層的理解,纔能有足夠的內功應對新題型。

其中,底層思維邏輯不是一年兩年能建立的,能力的背後其實是一種長年累月的數學思維習慣。

究其根本,新課標改革背後對應的是國家篩選人才標準的變化,最終目標是爲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這一代孩子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現實世界、進行思考,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變化。

作者:張蔚斐

《教育科技這一年·2022》+《培訓行業這一年·2021》+《教育科技行業圖譜2022-2023》,重磅發售!套裝優惠價169元,閉眼入!迅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手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