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部門聯合發佈18條舉措,將打造“數字中國”深圳樣板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在金融科技等先發優勢基礎上,深圳進一步提出“打造‘數字中國’深圳樣板”的目標。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聯合深圳金融監管局、深圳證監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九部門印發《關於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支持打造“數字中國”深圳樣板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推出包括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數字賦能深圳“5+1”篇大文章、打造數字金融特色應用場景、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等五個方面、18條具體舉措。

目前,深圳在金融科技、科技創新等領域具有先發優勢。在英國智庫Z/Yen2025年3月發佈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37)”中,深圳在金融科技發展水平方面位居全球第三、全國第一。

此次《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了加快打造“數字中國”深圳樣板的目標:未來3年,逐步形成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轄內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取得積極成效。深入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到2027年新增推動9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測試運行,累計創新應用數量達22個等。

爲達成上述目標,《實施意見》首先強調要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技術應用創新能力。記者瞭解到,深圳現已構建了“制度引領+場景創新+技術輸出”的數字化轉型生態。爲進一步加快金融系統數字化轉型步伐,《實施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建立“一把手”主責的統籌協調機制,強化跨部門資源調配與任務督導,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和國產推理大模型研究部署,加快關鍵軟硬件技術金融應用研究攻關和科技核心系統信創改造。

意見還指出要發揮金融科技集聚和溢出效應,推動金融機構依託前海、河套兩大國家重大戰略平臺,拓展深港跨境合作、供應鏈金融等創新場景。鼓勵技術領先的大型金融機構發揮“傳幫帶”作用,向中小金融機構開展技術輸出。

《實施意見》還提出要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質效。結合深圳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實際,《實施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深挖企業社保、稅務、知識產權、創新積分等“技術流”信息,爲企業精準畫像,推動“騰飛貸”“降碳貸”“跨越貸”“科技初創通”“小微通”“個體通”等特色創新產品增量擴面。

記者此前從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獲悉,科技金融方面,深圳已有24家銀行爲82家企業通過“騰飛貸”模式發放貸款24.5億元,“科技初創通”助力2516家企業獲得貸款27.5億元;綠色金融方面,深圳人行聯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地方金融局印發《推廣“降碳貸”業務模式的工作方案》,累計授信3.8億元;普惠金融方面,“個體通”“小微通”“深質貸”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超11萬戶,提供授信近20億元。聯合市財政、國資等部門印發《“跨越貸”試點方案》,爲“無貸戶”提供“企業有畫像、貸前有擔保”的服務體系,17家企業獲批貸款4880萬元。

《實施意見》還引導金融機構探索基於“數據+金融”的數據資產增信、數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數據安全保險等創新服務,探索開發標準化、可追溯的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產品,運用交易數據創新“脫核鏈貸”業務模式。鼓勵金融機構依託跨境金融服務平臺,豐富“區塊鏈+跨境業務”應用場景,推動航運貿易數字化,深化深港跨境徵信和金融科技產學研合作,不斷提升數實融合水平。

而金融科技創新需要在應用場景中落地,因此《實施意見》也強調打造深圳特色數字金融應用場景。爲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和數字技術融合度,打造更多“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特色應用場景,《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在數字人民幣方面,推進數字人民幣在公共事業、預付式消費、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應用,積極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深入開展智能合約、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等創新應用,打造具有示範性應用場景。

在跨境支付方面,推動香港轉數快與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互聯互通首批應用場景落地深圳,打造全域支付示範區。在徵信賦能方面,加快知識產權、創新專利、專精特新、綠色環保、農業農村、養老等領域信用信息的歸集整合和共享應用,利用“徵信+信貸”機制激發政策牽引合力,提升惠企利企效能,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專業化、定製化的徵信服務。

另外,《實施意見》也強調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據介紹,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深入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等重點工作,目前已推動15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項目測試,持續探索數字技術在監管領域的創新應用。

聚焦金融監管數字化和風險防範,《實施意見》提出要用好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機制,依託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澳門金融管理局創新金融科技試行項目聯網對接的安排,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完善數據全鏈條治理體系,提升信息技術自主安全可控能力,切實防範數據和個人隱私泄露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