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國務院重磅發佈14條舉措
據中國政府網週二發佈消息,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加快實施重點行動、強化基礎支撐能力兩個方面提出14條具體舉措。
《意見》提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提出加快實施6大重點行動。一是“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二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是“人工智能+”消費提質;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人工智能+消費”正成爲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抓手之一。據商務大數據監測,1-4月,我國數字產品線上銷售額增長8.4%,其中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系統增長87.6%和16%。
加快實施重點行動方面,《意見》特別提到,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覆蓋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智能服務業態,加快發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應用,支持開闢智能助理等服務新入口。加強智能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服務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
另外,《意見》提出,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製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強化基礎支撐能力方面,《意見》提到,加強數據供給創新。以應用爲導向,持續加強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完善適配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產權和版權制度,推動公共財政資助項目形成的版權內容依法合規開放。鼓勵探索基於價值貢獻度的數據成本補償、收益分成等方式,加強數據供給激勵。支持發展數據標註、數據合成等技術,培育壯大數據處理和數據服務產業。
《意見》同時提出,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佈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臺。推動軟件信息服務企業智能化轉型,重構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培育人工智能應用服務商,發展“模型即服務”、“智能體即服務”等,打造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鏈。
《意見》特別提到,要健全國有資本投資人工智能領域考覈評價和風險監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領域金融和財政支持力度,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政府採購等政策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準則等,推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相關立法工作。優化人工智能相關安全評估和備案管理制度。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業超3.5萬家,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超5100家,全球佔比約1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
界面新聞發現,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多次召開會議部署“人工智能+”行動。
7月28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上半年工作,分析當前形勢,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會議特別提到,推動“人工智能+製造”行動走深走實,加強底座攻關和重點場景應用。分級分類深化工業互聯網應用,培育一批工業智能體。
在此之前的6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會議,研究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思路舉措。會議提到,着力培育人工智能優勢企業,支持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健全人工智能開源機制,加快建設高水平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打造開放共享的開源生態。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持續拓展人工智能產業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