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有訴求 辦事就找網格長
本報訊(記者解麗)“行走京華大地感悟思想偉力”主題採訪團日前走進朝陽區安貞街道。據介紹,安貞街道以安華里市級社區書記工作室爲紅色引擎,通過配備網格“雙長”,多元力量入網,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實現了居民有事找“網格長”就能辦。
近日,在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書記工作室裡,二季度網格工作評議會剛剛結束,居民黨支部的第二黨支部書記和“副網格長”於安平拿着厚厚的筆記走出會場,“我們對網格員、網格長的工作進行評議,同時把居民的反饋意見帶到會上。”據於安平介紹,社區有7個網格片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基本消化在社區之內。
據瞭解,安華里社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有居民樓24棟,平房區2處,社會單位71家,是一個典型的居住型老舊小區,具有人口密集化、居民老齡化、小區老舊化的“三化”特點。“60歲以上的老人佔到三成以上,碰到電路老化、網絡不暢等問題都不知道該找誰,而現在有了‘網格員’幫居民發聲,居民的訴求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傳達到社區。比如汛期來臨之前,有住頂樓的居民反映防水問題,經過網格員反映到物業聯盟,很快就得以解決,效果非常好,下了大雨也沒漏水。”於安平表示。
而於安平提到的物業聯盟,也是安貞裡地區的一大特點。該地區由於歷史問題和產權複雜,曾經有13家物業管理單位同時駐紮,因爲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經常導致居民的訴求爆單。“兩年前,屬地安貞街道下定決心,引入一家市場化物業公司,組成紅色物業聯盟,對社區進行統一管理。”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宋鵬程高興地說,這一舉措成功將社區物業類訴求降低40%,接訴即辦滿意率平均提高12%。
同時,基於這套網格化管理體系,社區形成了詳細豐富的居民信息臺賬。“誰家有高齡老人、誰家有小孩、誰家困難需要幫助,我們都能掌握。”宋鵬程舉例說,正值暑期,社區第一時間就瞭解到許多家庭存在兒童託管需求,便在鄰里中心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程。
在安貞街道的市民活動中心,城市書屋、歷史陳列館、親子閱覽室一應俱全。而在頂層的非遺傳習所裡,十幾位三四年級的小朋友正跟着老師有板有眼地學做荷花燈,怎麼將荷花瓣拼貼、怎麼折出荷花的樣子……“我挺喜歡這種課的,還想多參加有關的活動。”家住附近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劉世安剛搬到安華里社區,就參加了市民活動中心推出的暑期託管班。據悉,安貞街道以市民活動中心爲陣地,持續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打磨。自2023年起“遇薦安貞”文化品牌系列活動成效顯著,每年惠及線下羣衆12萬餘人次,爲地區企業引流創收35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