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華認同上升 藍營共主應有爲

旺報社評

賴政府上任以來,「中華認同」不降反升。依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臺灣民衆對中華民國、華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可泛稱爲中華認同),過去兩年不但沒有降低,反而上升約10個百分點,而且可以看出,大多數臺灣人對「臺灣」、「中華民國」、「華人」、「中華民族」與「中國」的認同是重疊、多元的,臺灣與中國不該是單一的認同。

中華認同 不降反升

自賴清德獲民進黨提名競選總統以來,藉法理「新兩國論」、文化「去中國」、「南島意識」、「臺灣地位未定論」等方法,落實務實臺獨路線,但最新民調顯示,中華認同反而明顯上升,證明中華的內聚力並未因賴的去中化而削弱,兩岸在文化與民族血緣上的共同體關係依然鞏固。

《美麗島電子報》自2014年以來,定期針對國人的身分認同進行調查,詢問「你認爲自己屬不屬於以下這幾個稱呼」,問卷包括臺灣人、中華民國、亞洲人、華人、中華民族、中國人、南島語族、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分子等,採重複選擇。這種調查方式與兩岸學界慣用政治大學選研中心的單選非常不同,比對兩者調查結果可察知臺灣民衆認同的多元性。

《美麗島電子報》9月民調,認同自己爲臺灣人高達95.8%,其他依序爲:中華民國一分子89.2%、亞洲人80.7%、華人76.6%、中華民族一分子72.8%、中國人32.8%、南島語族一分子26.5%,還有6.2%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趣的是,認同南島語族比例低於民進黨3到4成的基本盤,顯示「中華認同」可以跨藍綠。

以「政黨傾向」交叉分析,發現民進黨支持者認同自己爲南島語族者35.2%,低於中華民族54.9%、華人63.8%、中華民國81.9%。國民黨支持者最認同中華民國,高達97.9%,認同臺灣人身分93.6%,對中華民國的認同高於臺灣。

民衆黨的中華民國認同也略微高於臺灣人認同,分別爲98.5%、98.0%,差距僅0.5個百分點,其餘各組都以臺灣人認同最高,愈年輕、學歷愈高愈自認爲亞洲人、華人,學歷愈高自認是臺灣人的也相對愈多,自認是中國人(32.8%)或南島語族一分子(26.5%)佔比較低,但云嘉南與高屏、或20至39歲、或大學以上學歷、或泛綠民衆等,自認是南島語族的多於自認是中國人,而20至29歲民衆自認是中華民族與南島語族,都明顯相對高於其他年齡層。

兩岸政策 擴大共識

觀察此一調查的長期變化可以發現,2014年馬政府執政時期,約7成5認同自己爲中華民族,2023年蔡英文總統執政6年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低於6成,但2024年賴清德執政後,大幅回升到將近7成,今年更提高到7成2,其他包括中華民國、華人、中國人認同都不降反升,賴政府執政,中華認同反而更強。而有關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調查顯示,76.4%民意認爲臺灣地位已定,屬於中華民國,僅16.8%支持臺灣地位未定論。

民進黨大罷免大失敗後可以歸結一個原因,民意不認爲在選後第二年,對在野立委發動全面罷免是合情合理的,認爲民進黨太偏激,民意會說話,是藍綠之間公平的裁判。民進黨應從《美麗島電子報》最新調查察覺民意的轉向,而知所畏懼。

泛藍與泛綠不同處在中華認同,國民黨主席改選,幾位候選人競爭激烈,郝龍斌與鄭麗文爲領先羣,前者代表建制力量,後者代表基層黨員,各有支持者。從泛藍社羣媒體近日的情緒性爭辯,甚至抹紅、抹黑打擊不同意見者,不免令人浩嘆,綠營對國民黨「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批評一語中的。

分析泛藍支持者的觀點,其實差異並不大,差異主要在對中共的判斷,有人認爲中共堅持「一國兩制」,和大陸交流不能失去政治立場,經選舉產生的藍營縣市長和立委多以勝選爲重,也主張慎重;另一部分人則認爲有談判的空間,愈早談判對臺灣愈有利,不應蹉跎下去。

無論如何,藍營有強烈的中華認同,面對中華認同提高、不確定的臺美關係,國民黨主席應有積極的思維,提出可說服中間選民的大陸政策,擴大泛藍的羣衆基礎,形成更大的共識圈,凝聚力量和大陸形成「兩岸和平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