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廣島核爆80週年,應當反思和追求什麼?

來源:環球時報

8月6日,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鐘聲再次敲響。廣島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與會者重申和平誓言,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講話中呼籲建立“無核武世界”。在紀念廣島核爆80週年的今天,人們應深刻拷問紀念的真正意義,並探尋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和維護全球共同安全之路。

80年前的核爆,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悲劇。廣島與長崎的遭遇共同成爲戰後日本走上和平主義路線的重要驅動力。基於這段慘痛記憶,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放棄發動戰爭權利,1971年日本國會將“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確立爲國策。日本也以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武打擊國家的身份,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扮演推動核裁軍的“領頭羊”角色。但這種敘事的背後,存在着一個選擇性建構的“安全區”,使其立場充滿了矛盾。

日本的“反核武”立場與其對美國“覈保護傘”的深度依賴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方面,日本政府高舉“無核武世界”的旗幟,另一方面卻將自身的國家安全牢牢繫於美國的核威懾力量之上。無論是推動美國“延伸核威懾”,還是此前提出的“核共享”,本質上都是試圖建立先發制人的核威懾,加劇核擴散與核衝突風險。這使得日本在推動全球核裁軍時的道德立場大打折扣。

在渲染自身“受害者”身份的同時,日本核材料政策也令人警惕。日本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卻以和平利用核能爲由,儲存了大量的分離鈈——一種可直接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敏感材料。前些年甚至出現過日本“漏報”640公斤鈈的嚴重事件。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日本持有的分離鈈數量足以製造上千枚核彈頭。日本不僅核材料有餘,技術儲備也不缺,使其成爲一個潛在的“核門檻”國家。個別右翼政客不時叫囂“自主擁核”,更是與日本所倡導的“無核武世界”理想背道而馳,也爲地區安全增添了不穩定因素。

日本一些人以“核爆受害者”自居,但又對構建“核威懾”表現出極度迷戀。隨着美國將中國視爲最大戰略競爭對手,日本右翼也從中看到了機會,試圖藉此解開已經捆綁了他們長達80年的戰略繩索。近年來,日本頻頻渲染中國與俄羅斯等國的“核威脅”,以此作爲強化自身防衛力量和日美同盟的藉口。而華盛頓出於地緣政治需要,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跡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日本在覈問題上實現質的突破,鎖住日本軍國主義的籠子就將崩塌,亞太和平穩定局面將面臨極大考驗,美國也將受到反噬。

“覈保護傘”並非如日本所想的那般安全可靠,反而是在覈衝突風險增加之時,將日本置於核衝突前沿,使其成爲地緣政治的犧牲品。美軍核潛艇造訪日本港口,美英澳“奧庫斯”將核潛艇部署進亞太,這些動向都表明,相關國家的“核共享”正侵蝕全球核安全秩序,破壞全球和地區的戰略平衡與穩定,阻礙國際軍控進程。

紀念廣島和長崎核爆,到底是爲了什麼?首先應是對戰爭本身殘酷性的深刻反思。廣島和長崎的核爆悲劇,根植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如果脫離這一歷史背景,單純哀悼核爆的死難者,就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模糊了日本作爲戰爭加害者的歷史罪責。因此,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是紀念廣島核爆的前提與核心。這意味着日本需要以誠實和全面的態度,正視其侵略歷史和戰爭罪責,承認其給亞洲鄰國帶來的深重災難。只有這樣,對廣島核爆的紀念才能獲得道德共鳴,其和平呼籲才具有力量。

經歷過戰爭的浩劫,人類社會更加認識到珍視和平、擴大合作、共同發展的重要性。當前的全球安全挑戰,包括核擴散風險,無法通過強化軍事同盟、製造陣營對立來解決。從歷史教訓中獲得避免悲劇重演的答案,離不開直面歷史的勇氣,離不開超越集團對抗的智慧,更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這纔是紀念廣島核爆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