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戰敗80週年,日本應當迷途知返

來源:環球時報

8月15日是日本戰敗80週年。在這個本應深刻反省歷史的重要時刻,部分日本內閣成員及自民黨議員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罔顧日本的戰爭加害責任和侵略事實,延續了日本政壇的歷史修正主義路線。這種模糊曖昧的官方態度背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病竈,進一步暴露出日本社會對於軍國主義歷史的選擇性遺忘和系統性修正。這一天的日本,與其說是在反思歷史,不如說是在政治博弈與社會遺忘的合力下,再次錯失了卸下歷史包袱、與亞洲鄰國重建互信的寶貴契機。

日本官方在歷史問題上的曖昧態度絕非偶然。由於歷史清算不徹底和反思嚴重缺位,日本始終未能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和戰爭罪行。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隨着政治保守右傾化的不斷髮展,在“擺脫戰後體制”的“正常國家”戰略驅動下,日本歷史修正主義大行其道。這並非僅僅體現在政客的失言或參拜靖國神社等具體言行上,而在於其對日本的國民記憶,特別是對年輕一代歷史認知的系統性錯誤塑造與扭曲。《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走訪發現,在長野縣飯田市,學生們在常年展出731部隊人體實驗物證的和平祈念館旁自習,卻對其存在一無所知;在東京,年輕人將靖國神社視爲普通神社,對其中供奉的甲級戰犯和軍國主義象徵毫無概念。

尤爲危險的是,日本錯誤的歷史觀正直接轉化爲其危險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石破茂政府在戰後80週年這一天選擇的曖昧與退縮,與近期一系列涉華消極動向構成了危險的呼應。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並以此爲由大幅增加防衛預算,發展進攻性武器,其軍事戰略正從“專守防衛”向所謂的“進取型”轉變。在臺灣問題上,日方頻頻越界,向“臺獨”勢力釋放錯誤信號,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這些行爲的背後,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蔑視,其根源正是在於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所規定的“日本必須歸還竊取自中國的臺灣”的刻意無視。

日本當前的對華消極政策,與其歷史修正主義互爲表裡。在國內,通過歪曲歷史來製造“中國威脅”的輿論氛圍,爲軍事鬆綁掃清障礙。在國際上,則以應對所謂的“臺海有事”等爲藉口,推動軍事擴張,並企圖以此轉移國內矛盾。這種基於錯誤史觀的戰略判斷,正將中日關係推向危險的境地,也給地區和平穩定帶來了重大挑戰。面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執迷不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的表態一針見血:“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獲得尊重;只有以史爲鑑,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前事不忘,才能防止再誤入歧途。”這不僅是中方的要求,更是日本實現自我救贖的唯一路徑。

在日本戰敗80週年這一關鍵歷史節點,國際社會有責任敦促日本深刻反思歷史和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取向。首先,日本政府和領導人必須拿出政治勇氣,與歷史修正主義作出明確切割。1995年“村山談話”所表明的侵略事實和加害責任,是日本與亞洲鄰國和解的前提,是日本取信於國際社會的關鍵所在。其次,歷史真相應當得到尊重,歷史記憶不容塗抹。對於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極端錯誤言行,日本政府應當表明態度,採取行動。日本社會唯有就“加害責任”問題展開誠實、深刻的討論,才能真正吸取歷史教訓、防止戰爭悲劇重演。最後,日本必須將反省歷史體現在對外政策中,停止渲染“中國威脅”,改變以鄰爲壑的軍事擴張政策。在臺灣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大問題上,必須恪守承諾,謹言慎行。日本的國家安全,絕不可能建立在歪曲歷史和軍事對抗之上,而只能源於同鄰國的互信與合作。

日本的歷史認知不僅關乎日本的國家前途,也深刻影響着東亞的未來。要讓日本下一代“不再揹負謝罪宿命”,日本首先應當在錯誤的歷史修正主義道路上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