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對等關稅造就中國新契機
旺報社評
美國川普總統發動全球關稅戰,牽動的不只是經濟全球化的逆轉與產業鏈的重組,同時也挑動了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面對川普的極限施壓,一些國家紛紛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則借力使力累積對美國談判的籌碼,爭取更大的空間,同時也尋求市場轉移,減少對美依賴。這其中尤以印度、日韓等中國周邊國家表現最積極,北京也樂於展現歡迎的態度。
印度積極改善對中關係
尤其,印度開始微調過去牽制中國的角色,樂意參加北京主導的國際多邊組織活動。王毅於8月18日至20日應邀訪問印度,會見總理莫迪、與外長蘇傑生會談,並參加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24次會晤。王毅此行有爲莫迪月底到天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鋪路的用意。
兩國同意繼續加強邊境地區的和平和安寧,透過協商妥善處理邊界問題,並恢復邊境貿易、恢復直航,以及加強投資與人文交流。中方表示支持印度主辦2026年金磚國家峰會,印度則支持中國主辦2027年金磚峰會,表現出促進外交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權的共識。會後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穩定、可預期和建設性的印中關係,將爲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繁榮作出重大貢獻」,並期待在天津上合組織峰會時與習近平會晤。整體來說,王毅此行取得相當成果。
拜登時期爲壓制中國崛起,積極在中國周邊進行圍堵,極力籠絡印度,給印度極大的經濟優惠與扶持,也刻意提高印度國際地位,希望製造「龍象之爭」的中印全面緊張。但是川普對於印度沒有太多的戰略期待,不滿意印度遊走大國的「機會主義」。
川普揭穿印巴衝突的戰損,讓印度臉面無光。川普還以印度轉賣俄羅斯石油謀取暴利、助長戰爭爲由,將原本的25%關稅提高到50%。美國對印度的政治與經濟壓力,使其在中美之間的策略調整變得更爲複雜,必須追求更大的靈活性。
日本首相石破茂相較過去幾位首相,對北京立場較爲務實與柔和,中方也表現願意改善雙邊關係的態度。去年11月石破茂與習近平在秘魯會面後,兩國關係有回暖的跡象。今年3月22日於東京舉行的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此對話由中國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巖屋毅共同主持,雙方就日本水產品輸中國等敏感議題達成20項共識,包括中國恢復日本水產品及牛肉進口,雙方在經濟合作和貿易恢復上有明顯進展。
日韓無意作反中急先鋒
川普4月對世界主要貿易國家祭出關稅大棒,日本承受巨大壓力,除要求高額投資美國外,還被迫開放市場。日本更加速對中國釋放善意,8月15日石破茂在演說中表示對歷史深切反省,並反對以「終戰」取代「戰敗」的事實。日本作爲今年日中韓首腦會談輪值主席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可能訪日,將成爲推動兩國關係改善的新契機。
韓國6月舉行總統大選李在明上臺,李在明也是比前任尹錫悅對中更爲務實,高度重視與中國發展關係,近日李在明赴日、美兩國訪問,同步派總統特使拜訪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表達願意推動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重回正軌的意願,強調雙方應擴大高層交往、務實合作、促進交流。
整體而言,中日韓關係正朝着正向發展,日韓都展現無意作反中急先鋒的角色,三國正在強化地區和平穩定發展,推動加強自由貿易合作,這背後動力當然不脫是出於抗衡美國關稅威脅的原因。
川普政府掀起的新一輪關稅壓力,反而給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改善的新機遇。印度、日本與韓國都展現出調整外交的姿態,既是爲了爭取談判籌碼、降低對美依賴,也是爲了經濟發展與區域穩定提供保障。
在美國採取單邊主義、強硬關稅手段之際,東亞與南亞主要國家開始意識到多邊合作以及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性。這種趨勢將使中國在區域外交上更具主導性,也逐步削弱美國孤立中國的戰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