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罷免完敗 再造兩岸和平契機
旺報社評
綠營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髮動罷免,終以完敗告終,結束民進黨自2016年以來無往不利的氣勢。罷免活動過程中,民進黨表面與罷團保持距離,聲稱支持罷團是基於對民主價值、公民社會的支持,加上藍委「爲反對而反對」的表現,引起社會見仁見智的爭議,情勢一度對罷免方有利。
反共抗中一步錯步步錯
不過,賴總統3月間將大陸界定「境外敵對勢力」,拋出「國安17條」,罷團將罷免定調爲反共抗中之戰,指責藍營不反共是背叛國家,賴總統在投票前1個月啓動「團結國家十講」,企圖利用大罷免強化抗中攻勢,達成清除國會反對勢力與「社會雜質」的目的,卻引起社會大反彈。
投票結果證明,賴總統策略與論述「一步錯、步步錯」。在綠營民代、媒體、側翼推波助瀾下,把國民黨和民衆黨通通貼上「紅色代理人」或「中共間諜」標籤,任何與大陸的交往都是危害國家安全。綠營內部都有人對這套論述不以爲然,批評民進黨把自己變成戒嚴時代的威權臉孔。
若虛心面對民意,罷免失敗應有兩個思考,第一,朝野關係需調整,要想方設法找到良性互動的起點,第二,兩岸關係要改變,備戰的同時要促和,反統戰的同時要互信,兩岸民間需堆疊善意。過去一段時間,民進黨政府緊縮兩岸交流、封殺大陸官員來臺、限制、威脅黨政和公職人員赴陸港澳參訪,以「反滲透」名義大肆調查基層是否「被滲透」,不但擾民,許多案件起訴後被法院判決無罪,更浪費司法資源。
多數民意不支持罷免,認爲抗中太過頭,那麼,刻意塑造的兩岸交流寒蟬效應,是否應該緩解?這是民進黨必須反思的。罷免投票前,大陸並未升高兩岸緊張情勢,投票後賴總統演說亦未指控大陸「干預、影響」投票結果,這是好的開始。罷免結束後,立法院藍白多數結構不變,對民進黨的制衡只會更有力,獨派走偏鋒更難成事,兩岸應掌握機會之窗,設法溝通對話發展關係。
罷免投票前後,大陸始終保持冷靜和定力。投票前2天,突發世大運陸方搶奪我方賀電事件,陸方迅速管控網路反臺民粹,同時以低規格的「學生體育聯合會」宣示官方立場,以滿足內部民粹的需要,使得該事件並未延燒。開票後國臺辦發言人的迴應,着墨於批判民進黨的綠色恐怖、政治惡鬥、不顧民生福祉,未涉及賴總統個人,亦未觸及促統、反獨等面向,說明陸方的謹慎。
民意助推兩岸走向正途
透過這次大罷免,大陸對臺灣社會應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一,雖然罷免案全遭否決,但平均下來,民進黨在罷免區獲得25%民衆支持,得票率較2024政黨得票率略高,說明「抗中保臺」或「反共護臺」認同度不可小覷。第二,民進黨拿「反共」逼問國民黨,陷國民黨高層於兩難,只能端出無邏輯、禁不起檢驗的「反綠共」訴求回擊,說明民衆對大陸的觀感、對中共體制的抗拒,是繞不過的問題。
從這次罷免投票結果,可以再次印證,臺灣社會存在「淺層民意」和「深層民意」。淺層民意隨新聞事件而流動,變動不居。深層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以實現安定與繁榮,關鍵時刻會站出來拒絕極端民粹、避免滑向戰爭;能正視大陸的發展與壯大,但也對大陸體制有所保留,必要時會站出來保護自由民主的生活、多黨競爭的憲政制度。
大陸相對臺灣實力更強、國際地位更高,兩岸關係主導性更高,大罷免的失敗,應對大陸思考兩岸關係未來有所啓發。臺灣社會知道臺獨有害,但對大陸有疑懼,面對「深層民意」,大陸首先還是要辦好自己的事,努力發展進步,令臺灣民衆無論在經濟、建設、文明還是制度上,都能對大陸有好感,產生認同。
其次,大陸對臺「兩手政策」,硬的一手已縮小範圍至20人的「清單分子」,那麼,何不給清單以外所有人,留出迴旋和交往的空間,從觀光旅遊到人員交流,該通就通,讓民意推着賴政府改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