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需要再次改革開放

旺報社評

IMF上月底上調大陸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4%調升至4.8%及4.2%,調幅達0.8及0.2個百分點,打破市場對中國經濟悲觀的論調。短期是中美貿易戰休兵帶動的出口暢旺,長期是從去年到今年陸續推出的一連串振興經濟措施奏效,內需動能略見恢復,不過,不能忽略內需消費與投資動能仍然偏弱,代表大陸經濟體制需要更有魄力的改革。

激發消費與投資動能

根據大陸海關統計,1-7月大陸出口成長6.1%,不僅優於市場預期的5.4%,也較上半年的5.8%成長力道來得強勁,顯示關稅暫緩的拉貨動能未止歇。隨着川普將關稅休戰期再延3個月至11月,下半年大陸出口表現不需要太悲觀。

相較於出口,大陸內需動能復甦差強人意,一攬子增量措施效果顯現,但在拉擡內需消費及投資方面,力道仍然偏弱。7月最新數據,代表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成長3.7%,低於市場預期的4.8%,創今年以來最低增速紀錄;固定資產投資表現更差,年增僅1.6%,創近5年新低。

內需動能復甦緩慢,代表干預政策效果有其侷限,更凸顯市場活力與信心未能恢復。自疫情結束,大陸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調降1.15%,存款準備金率(中小型金融機構)降幅高達5%,目的都是想透過貨幣寬鬆來刺激消費與投資,進而驅動經濟成長。問題是,這些從人行大水庫流出的龐大資金並未全面流向實體經濟,大多數又重新回到金融體系。

人行金融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大陸居民存款激增10.8兆人民幣,6月底餘額達162兆人民幣,續創歷史新高。而居民貸款餘額僅增加1.2兆元至84兆人民幣,兩者差距的淨存款規模高達78兆人民幣,雙創新高。顯示人行用力放水,企業及民衆卻將錢儲蓄起來,賺取微薄利息,而非進到市場消費或轉化爲投資。

這種預防性儲蓄的心理作用,意味大陸居民及企業對未來景氣抱持保守或謹慎態度,寧願儲糧過冬也不願奢華度日。集體心理趨勢下,政策紅蘿蔔再多還是枉然。不過,這是一股很大的潛藏能量,若是能夠改變居民及企業思維,將其成功轉化爲內需動能,絕對是未來大陸經濟增長最大的養分與柴薪。

換句話說,從能量守恆定律來看,現在大陸經濟成長趨緩,不是沒有推升能量,而是欠缺將位能轉換成動能的觸媒與機制。若能成功誘出高達162兆人民幣的居民存款,就算只有兩成,也足足比大陸1年財政支出規模來得大(2024年約28.5兆人民幣),相信一定能起到示範效果,帶動消費與投資。更不用說,在這個過程中,還有數倍的乘數效用,可以期待。

摸着石頭過河精神

只是,知易行難。過去大陸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內需做法,不管是降準降息、「兩新」、「兩重」或鬆綁房市等政策,也有着同樣想法。但可能流於一貫的撒錢或補貼形式,也可能是基於政府而非市場本位,無法改變企業及民衆預期心理,政策難以發揮效果。這也意味政策需要調整。尤其是在市場面或機制面,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與開放,才能讓企業及民衆安心把錢掏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時空背景不同,當前大陸經濟面臨的處境,過去不是沒有類似經驗。1990年代初期,在歷經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後,成果固然豐碩,但受政治事件等因素影響,大陸經濟陷入成長趨緩局面。面對此一情況,當時大陸領導階層內部意見分歧。一派認爲改革失敗應走回社會主義老路,另一派認爲堅持改革開放纔是正確路線。最後還是鄧小平一槌定音,決定摸着石頭過河、繼續走向改革開放之路,從此開啓大陸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

鄧小平當時的決定具有莫大勇氣與智慧。如今大陸經濟再度來到十字路口,面臨的挑戰與阻礙並不亞於當年,如何發揮當年摸着石頭過河的精神,提升內需市場,考驗着大陸領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