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回溫更添改革動能
旺報社評
儘管外有美國關稅壓力,內有消費及投資信心問題,但大陸經濟回春跡象明確,上證指數自今年4月低點以來漲幅達28%,並創10年新高;深證指數雖未創新高,但漲幅更高達39%。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兩大指數牛氣沖天,說明市場正在找回信心,也讓景氣回溫多了一份底氣。
A股指數牛氣沖天
7月底IMF公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鑑於中美關稅暫緩及刺激政策發力,大幅調高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原本4%上調至4.8%,調幅爲主要國家之首。匯豐銀行以大陸內部結構改革步伐加快、市場信心明顯恢復及政策可預期性提高爲理由,將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從4.5%調升至4.9%,明年則從4.1%上調至4.6%。美國銀行每月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對大陸經濟增長信心爲5年最高。
大陸財政部公佈7月財政收支情形,企業所得稅年增率6.4%,個人所得稅增速13.9%,均創今年新高,反映企業獲利與居民收入都在改善。消費稅意外年增5.4%,代表整體消費力道逐漸加強。
對轉向內需爲主的大陸經濟來說,企業獲利、居民收入、消費市場回溫,無疑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今年是十四五規畫收官之年,隨着下一個五年規畫即將起草與制定,消費帶動成長的作用將愈發重要。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大陸家庭消費支出佔GDP比重約40%上下,不僅低於全球平均56%,更落後於高收入國家的約60%,顯示大陸家庭消費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爲大陸經濟託底的不是消費,而是企業活力與動能,尤其民營企業在這一波成長中厥功甚偉。不管是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京東,或新科技代表DeepSeek及宇樹科技,或電動車相關的比亞迪及寧德時代,都展現民營企業的創新與活力。
根據大陸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500強平均營收成長2.7%,平均淨利潤更大幅成長6.5%,民營企業經營與獲利都漸入佳境。
背後與官方監管力道減輕及環境鬆綁相關。從高盛編制的大陸民營企業監管強度指標可以發現,自年初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4月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大舉釋放監管鬆綁及鼓勵創新等政策信號後,大陸政策監管強度來到近8年最寬鬆水準。凸顯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再度獲得北京認可,「國進民退」陰霾一掃而空,激發出大陸民營企業的潛力與韌性。
反內卷不能拖延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大陸來說,正視民營企業的功能與角色,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與貢獻,是正確方向。民企的自主性,競爭壓力與市場回饋所激發的潛力,不僅是製造技術的創新推進器,也是服務消費的市場催化劑。政府若能減少干預,只負責分配資源、維持競爭秩序,放手讓民企大展身手,將創造更好的促進成長效果。套用經濟大師亞當斯密說法,市場機制那隻看不見的手力量最大,民企則是那隻手最重要的觸媒與動力。
就短期而言,大陸經濟有許多雜音與逆風,但基本面健康,尤其在高科技研發創新與應用創新上,屢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經濟回春與好轉跡象一旦浮現,很快就可以引領市場信心恢復。大陸經濟短期的挑戰非常多,但無需悲觀。
大陸仍需要進一步推動體制改革,尤其如何建立市場競爭秩序,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所造成的內卷問題,更是不容遲疑拖延的迫切問題。在樂觀展望未來的基礎上,北京可以思考如何迎着這股勢頭,讓回春之火燒得更旺。
政策方向上,如何擴大內需消費市場、如何在維繫國有體制不變前提下善用民營企業的活力,是可深入着墨的兩大重點。不管站在短期刺激經濟或長期改善結構的角度,其效益都高於成本或代價,也是邁入已開發國家必走之路。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長,再加把勁,大陸經濟復甦腳步更快、更明顯,應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