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及替代品興起… 國內鮮乳消費量 恐首度負成長
國內鮮乳消費因少子化與替代品興起,恐首度負成長,年均消費量估降至21公斤。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根據農業部統計,二○一八年因手搖飲、咖啡市場崛起,國內鮮乳年平均消費成長量來到百分之八點七的高峰,但之後因市場趨於飽和而成長緩慢,今年恐迎來首次負成長,少子化、豆乳、燕麥乳等替代品增加都是影響原因之一,初估今年每人每年鮮乳消費量將下降到廿一公斤。
農業部表示,已爭取廿億元經費,協助酪農產業升級,包括乳製品多元開發與擴大應用、配合學校午餐獎勵採用國產可溯源鮮乳和原味保久乳等。另也將持續推動每頭低產乳牛淘汰獎勵二點五萬元。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昨舉辦七十週年會員大會。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表示,國內鮮乳每年平均消費成長量,在二○一四至二○一八年因手搖飲、咖啡市場崛起而提升,尤其二○一八年高達百分之八點七,但在市場趨於飽和下,成長變得緩慢。
李宜謙表示,二○二二年每人每年鮮乳消費量廿二點二一公斤,但在豆乳、燕麥乳等替代產品出現與需求增加下,鮮乳的消費量也面臨下滑,再加上過往鮮乳主要消費人口多爲兒童,隨出生數減少,也會影響消費量。預估今年會下滑至廿一公斤,消費成長量恐首次看到負成長。這對酪農業是一個警訊。
實際上,根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國內乳牛飼養場數五四七戶,有愈來愈少的趨勢,不過去年產乳量約四十五萬公噸,仍超過四十三點五萬噸的目標生產量。
由於明年七月起,經農業部認證的國產乳纔可稱爲鮮乳,進口液態乳將標示爲「牛乳」,有酪農業者認爲,隨着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產乳標示應設計得大又清楚,否則老人家恐難以辨識。
現行美國牛乳在臺市佔率約百分之十二,由於對美關稅仍談判中,不少酪農也憂心進口乳標示有可能會被美國認定違反WTO不歧視及最惠國待遇等貿易原則,而強制要求刪除。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強調,如實標示就是公平競爭,美國不能抹滅食品安全和民衆知的權利,會和美國抗爭到底。
至於紐乳零關稅進口後,是否有牧場離牧的情況?雲林高健酪農聯誼會長、中央畜產會乳價評議委員張正傑表示,近年酪農確實有減少,一來酪農年事已大,或是小孩不願接手等,不見得全都和紐乳零關稅進口有關,以前酪農戶最多可達一千三百多戶,現在約五三○戶,但整並下生乳產量沒有明顯減少。
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昨出席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七十週年會員大會時提到,受到少子化、植物奶興起等影響,初估今年每人每年鮮乳消費量將下降到廿一公斤。記者曾吉鬆/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