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等替代品需求增 今年鮮乳年消費成長恐迎首度負成長
李宜謙表示,國內鮮乳年平均消費成長量,在2018年來到8.7%高峰,但之後因市場趨於飽和而成長緩慢,今年恐迎來首次負成長。記者曾吉鬆/攝影
李宜謙表示,國內鮮乳年平均消費成長量,在2018年來到8.7%高峰,但之後因市場趨於飽和而成長緩慢,今年恐迎來首次負成長。記者曾吉鬆/攝影
根據農業部統計,國內鮮乳年平均消費成長量,在2018年因手搖飲、咖啡市場崛起而來到8.7%高峰,但之後因市場趨於飽和而成長緩慢,今年恐迎來首次負成長。農業部表示,豆乳、燕麥乳等替代品增加也是主因之一,初估今年每人每年鮮乳消費量將下降到21公斤。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今舉辦70週年會員大會,農業部畜牧司長李宜謙報告時表示,國內鮮乳每年平均消費成長量,在2014至2018年因手搖飲、咖啡市場崛起而提升,尤其在2018年達到8.7%,但在3年時間內因市場趨於飽和,成長變得緩慢,2020年掉至2.36%。2022年每人每年鮮乳消費量達到22.21公斤的高點,但在豆乳、燕麥乳等替代產品出現與需求增加下,鮮乳的消費量也面臨下滑,預估今年會下滑至21公斤,消費成長量恐首次看到負成長。
李宜謙說,2024至2027年輔導養牛產業升級補助經費共計20億元,包含明年起乳牛死亡保險全面納保、強化牛場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乳製品多元開發與擴大應用、配合學校午餐獎勵採用國產可溯源鮮乳和原味保久乳等。
另據農業部統計,2014起截至2025年,目前國內乳牛飼養場數547戶,有愈來愈少的趨勢,而在養頭數(含產乳牛與非產乳牛)約12萬頭,去年產乳量約45萬公噸,仍超過43.5萬噸的目標,在鮮乳消費量減少下須精確掌控在養量,以免生產過剩,因此也推動每頭低產乳牛淘汰獎勵2.5萬元的政策。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說,許多超養的牧場不敢變更牧場登記,擔憂酪農變更在養數量反而遭地方政府要求關廠。另外,乳廠與酪農的契約中,有多產生乳不可給轉售其他加工業者的「霸王條款」,在乳源被單一乳廠鎖死下,多元加工以其困難。
李宜謙表示,地方政府對酪農飼養頭數多寡並無限制,僅要求必須符合登記在養的數量,假如酪農有變更飼養頭數的意願,農業部願意幫忙協調。而酪農與乳廠間的契約屬雙邊的商業行爲,若合約有規範乳源不可給轉售其他加工業者,那就必須履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