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成爲“新增長引擎” 技術不斷突破具備供應鏈降本潛力

2025年,我國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計劃首飛;衛星方面,千帆星座及GW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續發射升空,小衛星需求爆發式增長。市場預計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今年將突破2.5萬億元。進入“十四五”收官之年,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有望提速,衛星產業戰略價值突出。

根據媒體報道,2025年,朱雀三號、天龍三號、引力二號、雙曲線三號、智神星一號等一批新型號商業火箭將按計劃迎來首發;中國版“星鏈”計劃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續升空;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進入常態化發射階段並建設二期工程,實現發射場零的突破,補齊了商業航天鏈條缺口。我國商業航天產業正迎來加速成長,企業數量目前已增至500餘家,在軌衛星數量不斷攀升。

2024年,商業航天作爲“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將商業航天作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在報告中提及兩次,且在新興產業中的次序升至第一位,重要性凸顯。我國兩大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千帆星座”和“星網”前期各進行了3-5年的籌備和試驗,2024年下半年先後啓動衛星組網,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標誌着中國在衛星互聯網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兩個星座2024年總體發射規模不大,2025年的發星體量有望達到700-800顆,相較2024年增長10倍以上。

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除了技術上的頻頻突破,成本端的競爭力超出市場預期。國內預計將於2025年-2026年初步實現火箭重複發射利用。同時,隨着低軌衛星互聯網建設,國內一些商業衛星企業走上批量化、低成本之路。在火箭供應鏈方面,中國相比國外也有較大的供應鏈降本潛力。從投資角度來看,衛星、無人機、航空發動機等產業鏈相關企業2025年訂單恢復的市場預期較強,業績改善的確定性較高,可關注衛星互聯網產業鏈技術、應用的進展及相關催化。

免責聲明:本研究分析系基於我們認爲可靠的或已公開的信息撰寫,我們不保證文中數據、資料、觀點或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在任何情況下,本研究分析中的數據、資料、觀點、或所表述的意見,僅供信息交流、分享、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研究分析中的任何數據、資料、觀點、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閱讀者自行承擔風險。本研究分析,主要以電子版形式分發,也會輔以印刷品形式分發,版權均歸金證研所有。未經我們同意,不得對本研究分析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不得用於營利或用於未經允許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