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峰會暗潮洶涌 印度雖入場卻與陸因臺灣貌合神離

印度總理莫迪在中國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前,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交談。(SUO TAKEKUMA/Pool/路透社/資料照片)

俄羅斯、中國大陸與印度以及另外七個國家的領導人週一齊聚天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年度峰會,此舉可能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構成新挑戰,然而,專家指出,即便印度正式加入,上合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特別是在臺灣與南海問題上。

《美聯社》報導,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合組織主要由區域經濟強權北京主導,而俄羅斯則試圖藉此維持其對前蘇聯中亞加盟共和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與吉爾吉斯的影響力。

隨着俄羅斯經濟影響力不斷下滑,特別是在日益嚴厲的西方制裁之下,中俄兩國仍利用該聯盟作爲區域軍事合作的框架,儘管合作僅限於聯合軍演與射擊比賽。

白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與印度則在之後加入,看似是看上了上合組織逐漸增長的影響力,但其成員價值仍具爭議。伊朗與白俄羅斯因制裁與人權問題而遭國際譴責,而巴基斯坦則在軍事裝備上高度依賴北京。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者楊大利(Dali Yang)認爲,上合組織是中國大陸共同創建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組織之一。美國資深學者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指出上合組織似乎正試圖從單純的對話平臺轉型爲「一個完整的務實合作機制,能爲成員國民衆帶來實際成果」。然而,問題依然存在:「最終目標是什麼?又要如何實現?」

卓樂樂補充說,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言,「在天津主持這場會議,應能爲他帶來一些正面宣傳,甚至進一步塑造其作爲新全球秩序領導者的形象」。

話雖如此,印度的加入可能改變格局,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印度已成爲俄羅斯石油的重要買家,這加劇美印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印度加入上合組織,可能會挑戰俄羅斯與北京在該組織的主導地位,儘管雙方有貿易往來,印度不太可能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或北京對臺灣與南海的主權主張上給予實質支持。

印度長期以來尋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但僅得到北京與俄羅斯冷淡的支持,這可能是因爲兩國不希望其對西方的影響力被稀釋。不過,只要華盛頓在對外貿易上繼續釋放不確定性,新德里幾乎不會因此失去什麼。

今年6月,印度拒絕在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上籤署聯合聲明,原因是該聲明未提及4月22日發生在印控喀什米爾的致命大規模遊客槍擊事件,印度認爲這反映出偏向巴基斯坦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