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問題未決 臺海暗潮洶涌

▲川普在「臺灣問題」上,和最近幾任美國總統一樣,採取了模糊的戰略。(圖/路透)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宣稱,美軍摧毀伊朗三處核設施的行動,已取得「輝煌的軍事勝利」;但美國和以色列的國防官員都承認,這些地下設施並未被完全摧毀,而美國對伊朗的襲擊,可能導致該國決意發展核武器,並仍留有足夠的核材料做到這點。

川普將美國推入戰爭 臺灣問題採取模糊戰略

無論如何,川普已將美國推入與伊朗的戰爭中。川普承認局勢可能因此升級,而外界則擔心,當核彈被視爲防衛手段時,如《紐約時報中文網》所評論,核擴散的陰影已經逼近。

分析人士指出,從波斯灣、中歐到東亞,無核國家都在關注伊朗的困境,盤算着自己應該從中汲取的教訓。

川普對以伊衝突的政策急轉彎,獲得北約盟國的支持。6月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各國領袖在會後發表5點簡短聲明,支持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並且重申對集體防禦的承諾,表現出川普「退羣」行動後,西方同盟少見的團結景象。

在東亞方面,紐時特別指出,儘管新任韓國總統李在明已誓言改善與北韓的關係,但韓國支持發展核武器的人越來越多。

2023年,美國前總統拜登曾與韓國簽署了一項協議,讓韓國更多地參與美國核項目,部分是爲了防止韓國政界人士和科學家,推動發展本國核武的努力。

日本戰後受到和平憲法的制約,民衆長期以來支持裁軍,擔心軍國主義復辟,帶給國家災難;但現在日本國內已開始辯論是否效仿部分北約國家,在本土部署美國核武器的作法。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宣稱,如果烏克蘭保留了一些蘇聯時代的核彈的話,或可免遭俄羅斯的入侵。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奇襲伊朗,震驚全球。分析師認爲,川普的瘋狂對中國發揮一定的恫嚇力,讓習近平較不敢輕舉妄動。

澳洲媒體也報導,華府此舉等於向中共明確表態,美國沒有退回孤立主義,該出手時絕不手軟。這將有助重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嚇阻力道,讓中共評估權衡是否攻打臺灣。

但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則認爲,「謹慎是有必要的,不僅因爲川普動用武力的意願超出預期,也因爲他的行動似乎不那麼容易預測。」

上海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表示:「伊朗和臺灣問題還是差別很大,因此影響美國決策的各方面的因素差別也是很大的。」

信強認爲他從川普對伊朗的攻擊中看到了一個廣泛的教訓「這就意味着川普總統還是在他覺得必要的條件之下,會選擇使用武力來推行美國的外交政策。」中國希望爲川普任期內「臺灣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做好準備,包括「緊張的急速升級,甚至失控」。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川普曾在募款活動中揚言,如果中國在他任內入侵臺灣,他會轟炸北京作爲迴應。

其實,川普在「臺灣問題」上,和最近幾任美國總統一樣,在中共進攻臺灣時美國是否會保衛臺灣的問題上,採取了模糊的戰略。川普曾質疑美國的干預,面對中國軍隊究竟會有多大效果,因爲中國軍隊離臺灣更近。

華府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高級研究員佩蒂約翰(Stacie Pettyjohn)表示「美國不可能憑藉高超的能力迅速介入,發動幾次打擊就一舉取勝」,佩蒂約翰在談到可能發生的臺海衝突時說:「對北京來說,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其回憶錄中論及臺海局勢時,指責中共1996年在臺海試射導彈的舉動「太過分」。因此他才命令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一支航空母艦艦隊駛往臺灣海峽。

柯林頓認爲,在較爲敏感時期,大陸與臺灣都不應做任何「愚蠢」的事,因爲如此不但會讓問題變得愈來愈複雜,更會讓兩岸局勢變得更糟。他認爲兩岸問題會隨着時間推移自行解決。

兩岸關係三條路 維持現狀、臺獨、統一

長期觀察兩岸關係,本人早在2020年11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維持現狀」雖是臺灣長期以來的主流民意,但現狀是動態而非靜態的,越來越難以維持。

蔡英文總統任內勉強還可以維持,但未來要選2024年的國家領導人時,就會被迫在統獨問題上明確表態。

兩岸關係有三條路可走,即「維持現狀」、「臺獨」和「統一」。「臺獨」不可能,因違憲且會引發兩岸戰爭;「維持現狀」即「不統不獨」,但對岸認爲「臺灣問題」不能久拖不決;爲了大力促統,對岸定會對臺「極限施壓」,而且會在蔡英文任內就開始進行,2024要接班的人受到的壓力會更大。

當時我認爲臺灣方面如果不希望戰爭解決兩岸問題,就要準備好自己的一套「統一」方案,「談統一纔會有和平」。現在臺灣只能講「臺獨」,卻不能講「統一」,讓兩岸距和平越來越遠,距戰爭越來越近。

但兩岸分治已久,除非是「武統」,「和統」必然是一個複雜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工程。我認爲其中如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所指出,「心靈契合」最重要,只有透過兩岸的「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才能累積兩岸統一的民意基礎,統一自然會水到渠成。

最後,「和平統一」必須經過一個對話、協商和談判的過程。談判以實力爲後盾,其中包含「硬實力」和「軟實力」。前總統馬英九日前拋出「和平民主統一」的說法,引發爭議。

兩岸軍事和經濟力量不對稱,民主本應是臺灣引以爲傲的「軟實力」,也是鞏固臺灣內部團結的凝聚力;但如今臺灣內部因罷免和反罷免的對抗,造成社會的嚴重分裂,民主價值也因此受到扭曲。

總之,以臺灣當前的政治氛圍,高談「統一」就被指爲「親中賣臺」,甚至與「投降」無異;期待兩岸和平,也就成了「浪漫的憧憬」。

▼兩岸關係有三條路可走,即「維持現狀」、「臺獨」和「統一」。(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