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青團推進青春經濟的實施方案》發佈 年輕人把咖啡店開出新花樣
原標題:《上海共青團推進青春經濟的實施方案》發佈(引題)
年輕人把咖啡店開出新花樣(主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實習生 何奕辰
近日,團上海市委發佈了《上海共青團推進青春經濟的實施方案》,旨在爲青年創業者提供實踐平臺和發展機遇,打造具有海派特色和青年元素的消費場景,吸引更多青年消費者。咖啡消費,是上海青春經濟的重要部分,在這裡“咖啡+”新業態不斷涌現,“來杯咖啡,拍照打卡”正成爲年輕人追捧的社交方式。
徐彙區天平街道是上海市咖啡店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2.68平方公里的行政管轄區域裡有147家咖啡店,其中大多數店鋪從業人員是青年。他們的咖啡店如何吸引消費者?怎樣做好“咖啡+”?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政府服務?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了探訪。
“這裡不僅是咖啡館”
“我希望把我的咖啡館打造成生活的暫停器。”Q BOX咖啡館主理人秦舒琪出生於1998年,去年夏天從互聯網大廠裸辭,決心開一家有“未來感”的咖啡館。
這家咖啡館今年2月開業,啓動資金全部來自秦舒琪的積蓄,裝修時她甚至親手刷漆、搭吧檯。夏天,咖啡館附近梧桐茂盛,機車青年、穿校服的學生、買菜的爺爺奶奶從街邊走過,這種煙火氣就是她想要的“社區溫度”,也是她選擇將咖啡館開在此處的原因。
同樣被社區氛圍吸引的還有“口袋咖啡”主理人何凰棋。這家咖啡館位於嘉瀾庭“口袋公園”,在何凰棋看來,“這裡不僅是咖啡館,更像社區的會客廳”。
上海市中心因爲“地皮緊張”,不得不在夾縫中爲市民提供儘可能多的綠化、休憩空間,因此誕生了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口袋咖啡”所在的這片區域在改造前雜草叢生,如今有居民來此遛狗,有白領在此午休,也有孩子來這裡玩耍。
天平街道因擁有不少樹齡悠久的法國梧桐,也被稱作“梧桐區”。咖啡館“毛姆禮帽”的創始人邱見和葉鋒想要給這片“梧桐區”增加一些文學情懷。
這家咖啡店去年開業,店內有一頂毛姆戴過的禮帽,這也是店名的由來。店裡還能看到安徒生的手稿、愛因斯坦的演算草稿等藏品,每個季度還會有不同的小型展覽可以免費參觀。“比起快速盈利,我們希望更多熱愛文學的年輕人喜歡上這裡。”葉鋒說。
用創意打破同質化
若想在咖啡館衆多的上海站穩腳跟,年輕的主理人深知:必須用創意打破同質化。天平街道的3家小店便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詮釋了“咖啡+”的可能性。
葉鋒介紹,“毛姆禮帽”咖啡館目前已形成“文商展一體”的青春經濟模式,“我們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內容”。他們將菜單、杯墊甚至餐巾紙設計成文學剪影,除了定期舉辦主題多樣的分享沙龍,還製作了帆布包、咖啡杯等“咖啡+文學”的系列周邊產品。
葉鋒回憶說,有一名顧客環遊各國時總會精心拍一張他們帆布包的打卡照發到羣裡,“這種由共同興趣愛好產生的連接,也是激勵我們創業的動力之一”。
何凰棋及其創業團隊一直在研究社區咖啡館的發展模式和生態。2020年“口袋咖啡”開門營業後,她注意到這裡不僅是人們放鬆的地方,也是寵物們在高樓大廈間難得的活動空間。
因此,何凰棋和丈夫成爲口袋公園的管理者,在社區內宣傳文明養寵,定期舉辦寵物友好的集市活動,集市裡既有修家電的便民攤,也有青年藝術家的文創展位。“有客人說這裡很‘魔幻’,能看到遛狗老人和時尚青年和諧共處。”何凰棋說。
秦舒琪則在開店的過程中發現了“放學經濟”的商機,在放學時段推出“非咖啡飲品買一送一”活動。“我選址的時候沒想到這附近有3所學校,後來在放學時段發現街上一下子出現了很多學生,我就馬上推出了‘放學別走’特別活動。”秦舒琪說。
30%以上咖啡師是“斜槓青年”
《上海共青團推進青春經濟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打造青年發展型街區、建設24小時“年輕力”單元等,爲青年提供更多新穎、有趣的消費選擇,激發青年消費慾望;要通過賦能指導,孵化獨具個性的青春小店、市集和攤位,支持其提質拓面。
如今,邱見在街道和團組織的協調牽線下,搭建起越來越多的青年社羣,增加了小店30%的收入,初步實現了收支平衡。3月中旬,他在浙江嘉興開了“毛姆禮帽”的第一家分店。
秦舒琪幹勁十足,計劃很快推出新的非咖啡飲品。街道和區級團委條塊聯動,也在嘗試孵化更多像Q BOX這樣的“放學經濟”業態,將咖啡店變爲課後社交與學習的“第三空間”。不少學校社團開展咖啡拉花體驗、微創業講座等活動,爲這裡帶來了人氣。
團徐彙區委針對咖啡館開展了一項調研,深度挖掘徐匯咖啡企業經營狀況與需求,對話107家店鋪、374名咖啡行業青年員工。調研發現,98%以上的從業青年擁有本科及專業的職業教育學歷,從業人員學歷較高、專業較強的特徵突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往往會選擇在小型、獨立店鋪從業。此外,不少從業人員是“斜槓”青年,除了咖啡師,30%以上的青年擁有其他兼職。
這次調研共收集到涵蓋宣傳、服務、環境衛生、培訓等方面的50條需求。圍繞這些需求,團徐彙區委下一步將聯合街道推出定製化服務方案,如開發職業技能提升課程、打造智慧化社區服務平臺解決經營難題等,以服務創新推動咖啡行業和青春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