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鐘樓•南門商圈調委會成功化解一起勞務報酬爭議案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立昊洋 馬金順 通訊員 李蘇麗

“王先生,小李剛步入社會,管理方式是否可以更人性化?”

“小李,換位思考下,如果員工頻繁遲到影響客流,作爲創業者,你是否也會焦慮?”

在繁華的陝西省西安市鐘樓·南門商圈人潮涌動的街巷間,一家小店內,鐘樓·南門商圈調委會調解員董軍奇正在調解一起勞務糾紛。

今年4月,小李通過招聘平臺入職轄區一個體餐飲店,雙方約定一個月爲試用期。然而,因小李工作期間多次遲到、服務態度消極被店方認定爲“怠工”,試用期未滿即被辭退。雙方在結算勞務報酬時發生激烈爭執:店主王先生認爲小李工作表現未達要求,僅願支付約定工資的70%;小李則要求按合同支付100%工資。

多次協商無果後,雙方於5月3日向鐘樓·南門商圈調委會求助。

董軍奇受理案件後,採取“背對背調解+現場對焦”雙線並進策略,分別約談當事雙方,摸清矛盾核心,並普及勞動合同法相關法律知識,同時,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王先生坦言“扣薪確有賭氣成分”,小李也承認“工作態度需要改進”。

經三小時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王先生按實際出勤天數支付約定工資的85%(共計4000元),當場支付。調解員同步出具《調解協議書》,並建議王先生完善考勤制度、規範用工流程,避免類似糾紛。

“本案中,調解員通過‘法律剛性+人情柔性’雙軌並行的策略,既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又體諒小微商戶經營壓力,彰顯了基層調解‘潤滑劑’作用。一場因遲到引發的勞務糾紛,在調解員的專業斡旋下化干戈爲玉帛,這不僅是法與情的平衡藝術,更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碑林區司法局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