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金融監管局:代理退保不可信,正規維權有保障

北京商報訊(記者 李秀梅)8月1日,據陝西金融監管局,近年來,一些非法中介組織或個人打着"代理退保""代理維權"的幌子,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可辦理全額退保"等信息,誘導保險投保人委託其代辦"全額退保"事宜。此行爲不僅嚴重擾亂了正常金融市場秩序,還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陝西金融監管局提醒廣大消費者:代理退保不可信,正規維權有保障。

陝西金融監管局表示,"代理退保"騙局主要有以下幾個套路:

冒用身份。不法中介常常冒充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人員,博取消費者信任後,進行欺騙性虛假宣傳。

虛假宣傳。聲稱金融機構產品"有問題""不划算"或存在"誤導銷售",誘導或慫恿保險投保人進行退費、退保,並謊稱由其代理投訴或退費、退保,可"減少損失"。

阻斷溝通。不法中介在誘導消費者委託其"代理退保"時,常常要求消費者提供詳細的個人信息及保單情況並簽署代理退保協議,後以"全權代理"之名,阻斷消費者與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之間的正常溝通,切斷消費者依法合規維權渠道。

不當得利。不法中介利用消費者急於解困、挽回損失等心理,誘導消費者僞造證明材料,教唆或直接代替消費者向監管機構惡意投訴,製造輿論壓力,向金融機構施壓,達成目的後要求支付高額費用進行非法牟利。

陝西金融監管局提示,一旦深陷"代理退保"騙局,將面臨多重風險:

經濟損失風險。不法中介一方面誘導或欺騙消費者支付高額"手續費""諮詢費",甚至通過控制消費者賬戶等方式直接截留、侵佔退保資金。另一方面可能在消費者終止保險合同後要求"退舊投新",購買其推薦的所謂"高收益""高保障"的"理財產品",使消費者面臨本金損失風險。

喪失保障風險。在非法中介挑唆、慫恿之下,消費者若貿然終止保險合同,將會喪失正常的貸款或保險保障,由於個人風險狀況、年齡及健康狀況變化,在消費者重新申請購買銀行保險產品時可能面臨保費上漲或被保險公司拒保等風險。

信息泄露風險。非法中介可能通過獲取的消費者身份證、銀行卡、家庭住址等信息進行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活動,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辦理網貸,使消費者蒙受各種損失。

信用受損風險。非法中介在代理投訴全額退費時可能造成消費者貸款逾期、保費斷交等合同違約,從而形成徵信不良記錄或是被列入"黑名單",進而對消費者後續貸款、出行、就業等產生負面影響。

法律風險。非法中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教唆、指使一些法律意識淡薄的消費者編造理由、僞造證據進行投訴、舉報或誣告,嚴重干擾了正常金融秩序,消費者將會面臨較大的被訴訟的法律風險。

爲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陝西金融監管局提示:

理性選擇和購買保險產品。消費者購買產品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需求、經濟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瞭解清楚產品屬性、合同條款的詳細內容,做到理性消費。

不輕信他人代理。有問題首先諮詢銀行保險機構或監管部門,通過正規渠道、合法途徑解決訴求和糾紛。

切勿泄露個人信息。消費者要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輕易將個人敏感信息提供給他人,若遇到不法分子詐騙、威脅或恐嚇,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確保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