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陰法院調解一起聾啞人夫妻離婚糾紛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平妮 通訊員 楊玉

“朱法官,感謝你們,是你們讓我‘聽’到了司法的聲音,也是你們讓我‘說’出自己的心聲。”2024年10月8日,當事人張慧(化名)走進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人民法院,雙手遞給朱斌法官一封感謝信,兩根大拇指不斷向下彎曲,眼含淚水激動地望向朱法官向其表達感謝。

作爲張慧和孫冬(化名)離婚案件的承辦法官,朱斌清楚地記得初見兩人的情景,孫冬坐在調解室緊閉雙眼,微微側頭,張慧半蹲在其面前快速打着手勢,卻沒有得到孫冬任何的迴應。調解室內沒有任何聲音的交流……

原來,張慧和孫冬都是聾啞人,10年前兩人通過網絡相識,相似的遭遇讓兩顆心靠近,很快就確立了戀愛關係,2015年兩人攜手走進婚姻,婚後育有一子,健康可愛。但是好景不長,婚後雙方經常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因爲溝通不暢,夫妻間關係更是跌至冰點。2020年,一氣之下,孫冬搬離家,雙方開始分居。2024年,張慧以雙方感情確已破裂爲由向平陰法院提出了離婚訴訟。

等見到了朱斌,張慧、孫冬兩人都非常激動,兩人圍着朱斌焦急地打着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

幾番紙筆的交流後,朱斌結合卷宗,大體摸清兩人的訴求。雙方就離婚達成一致,但是在孩子撫養的問題上,互不相讓,空白的一張張A4張上,一會兒就寫滿了雙方對孩子撫養權的堅持。

“堅決不給女方!”

“孩子必須跟我!”

雙方始終僵持不下,朱斌認識到一份硬邦邦的離婚判決解決不了這個家庭的癥結,於是暫停調解。

爲了更加客觀真實地瞭解雙方的感情狀況,朱斌與雙方當事人的親屬取得聯繫,而後實地走訪雙方所在村莊詳細瞭解親屬狀況、感情狀態、子女撫養情況以及經濟狀況等,明確孩子尚不足6歲且一直跟隨母親生活。

考慮到雙方當事人特殊性,溝通交流存在障礙,爲了更好維護雙方的訴訟權益,充分保障聾啞人的訴訟權利,讓雙方既能“說”得清楚,也能“聽”得明白,徹底化解兩人的心結,二次調解時朱斌特意邀請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參與。

在手語老師的參與下,承辦法官耐心與雙方進行溝通,放慢交流節奏,從法律、事實、情感、責任等方面進行釋法說理,讓雙方“聽”明法律法規。進而分析雙方當下存在的困難,勸說雙方換位思考,引導雙方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採取可行性最大的方式解決問題。

就這樣,在一個個手勢動作的推進下,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背靠背調解後,雙方“說”出了結婚以來的不滿、養育孩子的分歧,也“說”出了對孩子的疼惜與想念。雙方間對立、焦灼的情緒逐漸散去……

短暫沉默後,孫強主動向張慧打着手勢:“孩子還小,跟着媽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孩子就跟你吧。”

張慧愣了一下後立刻迴應道:“孩子,你可以隨時看望,我一定配合。”

最終,張慧和孫強就孩子的撫養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至此,這起聾啞人夫妻之間的離婚案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

調解無聲,司法有情,聾啞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羣體,與普通人相比,他們通過訴訟維護自身權益的更加迫切、更加艱難。無聲調解傳溫情,法院人性化辦案搭建起聾啞人溝通橋樑,讓雙方都能“講”出心聲,讓法律穿越聲音的障礙,真正紓解雙方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