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124模式”提升工會法律服務水平

來源:中工網

中工網訊 近年來,山東省聊城市總工會探索形成了“124”法律工作模式,通過“一個平臺、兩項舉措、四支隊伍”,持續提升工會法律服務水平。

用好“一個平臺”,實現法律服務“零距離”。在市、縣設立工會法律援助服務站12家,在鎮街及職工密集的園區、工地、驛站等設立工會法律服務窗口百餘個,充分發揮工會法律服務平臺作用,爲職工提供政策宣傳、法律諮詢、協商調解和法律援助等服務。在工會驛站、司機之家等工會陣地設立普法宣傳角,組織工會法律服務志願服務進驛站活動,定期開展普法宣傳、普法講座等。堅持思想疏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如臨清市總工會依託法律援助服務站,採用“四步維權”工作法,在職工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迅速啓動“一案三援”援助程序,專業律師收集關鍵證據,與公司談判並做好仲裁準備;調解員找到雙方利益平衡點,緩和對立情緒;社會化工作者着眼職工生活困境,給予幫扶與心理支持,切實將優質、高效的工會法律服務送到職工身邊。

突出“兩項舉措”,實現預防化解“零死角”。一是法律監督全覆蓋。市縣兩級工會全面建立“一函兩書”制度,構建“檢察+工會”監督模式,明確了監督內容和監督程序,建立了信息互通、會商研判、人員互聘、聯合檢查、辦案協助和宣傳引導六項機制。東阿縣總工會運用聯合檢查機制,與檢察院形成工作合力,開闢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成功幫助5名農民工追討拖欠工資,在此基礎上,與檢察院進一步優化監督工作,建立常態化聯合巡查機制,定期深入工地、企業圍繞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開展監督檢查,設立舉報熱線與線上投訴平臺,針對欠薪、違法安排超時加班等問題,除對涉事企業發佈《提示函》,還定期向行業主管部門發送工作提醒,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加強監管,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實現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全覆蓋、無死角。二是糾紛化解多元化。市總工會強化“聯動式”多元解紛,建立 “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五部門聯動協作機制,通過程序銜接、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將勞動用工法治體檢、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會法律服務、勞動關係風險排查有效結合,健全“商、調、裁、訴、援、執”六位一體的法律援助工作體系;聯合人社、法院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室12個,在驛站、司機之家設立勞動爭議(流動)調解室9個,聯合人社、司法開展勞動用工法治體檢活動260餘次。冠縣總工會推進 “工會+人社”勞動人事爭議協商調解工作站的建設,進一步織密“維權網”,在縣域內52個重點項目建設工地設立了 “調解工作站”,調處勞動爭議39件。

建強“四支隊伍”,實現精準服務“零障礙”。聊城市總工會堅持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竭誠服務職工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深化隊伍建設爲保障,建立了由5300餘名職工和11名特邀監督員組成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隊伍,由47名專業律師和工會幹部組成的工會勞動爭議調解員隊伍,由135名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工會幹部及職工組成的工會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信息員隊伍,由30名專業律師組成的工會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明確了各自職責分工,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四支隊伍”通過源頭預防、矛盾化解、監測預警、志願服務等不同方面,切實履行各自職責,提升工會法律服務水平。

(山東工人報通訊員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