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三之二:譯本缺憾與譯莎最大困難
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三之二:譯本缺憾與譯莎最大困難。圖爲2021年4月2日遼寧瀋陽北方圖書城開啓「向不朽的經典致敬」莎士比亞文學月。(中新社)
大陸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光明指出,閱讀、尤其是研究莎士比亞著作,若僅以某一漢譯本爲底,將英文註釋本棄之不用,實難以爲據,這是後譯者享有的後天優勢。最大的困難,莫過於英語非母語。有時,爲查證、釐清一個註釋,要花很多時間。
訪談實錄摘要:
中新社:《莎士比亞全集》有諸多名家譯本爲人稱道,有何缺憾?
傅光明:很多讀者可能沒注意到,所讀的「朱譯本」(朱生豪譯本),幾乎每部均經過後來不同譯者的修訂、校譯或改寫。換言之,讀過1947年上海世界書局版「朱譯本」的讀者,並不多。那麼,當我們以「朱譯本」爲底本進行研究時,應以哪個底本爲準?「樑譯本」(梁實秋譯本)因尚在版權期內,且印本不多,讀者遠比「朱譯本」少,實在情理之中。
今天來看,「朱譯本」作爲研究底本之一已顯出不足,除不少漏譯、錯譯之處,因幾無註釋,顯然難以再現源語中多元豐富的文化意涵,比如:將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神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譯成「大力士」,將代指皮膚黑的「衣索比亞人」譯成「黑金剛」。且莎作中與《聖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間的密切關聯,包括大量雙關語和各類如狩獵、法律、射箭、軍事術語等用語,「朱譯本」幾近缺位。而相較朱譯,樑譯雖添加了許多註釋,但因時代原因,註釋中極少呈現莎作與《聖經》間的互文性關聯。
正因此,閱讀、尤其是研究莎作,若僅以某一漢譯本爲底,將英文註釋本棄之不用,實難以爲據。這自是後來譯者所能享有的後天優勢。
中新社:「譯莎」時,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傅光明:由於非英語專業出身,我的「譯莎」之路,最大的困難莫過於英語非母語。有時,爲查證、釐清一個註釋,要花很多時間。好在隨時可向手頭多部英文註釋本、多部辭典及不嫌我煩的師友們討教。不過,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有趣,時常覺得自己每天在與莎翁玩文字
遊戲。
「譯莎」本身,也是求知的過程。我深知,自己僅是一隻「小螞蟻」,幸運地掉在「巨無霸莎翁麪包」上。若拿胡適曾幾何時所說「譯莎」須英文出身、須留過洋這兩個「必須」來評估,我完全沒有新譯的資格。託莎翁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