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AI 工具反譯人類的三種天賦,發現AI 實現有點困難

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的獨特優勢似乎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和對事物的深刻理解是否真的能被AI完全替代?本文通過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探討了人類的三種天賦——需求洞察力、從錯誤中汲取創造力以及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並分析了AI在模擬這些天賦時所面臨的困難。

———— / BEGIN / ————

2025年的 Q1已經快結束了,相對於AI的高速發展、快速發展,我們人類的優勢到底是是什麼?我想,這個話題會很大;但我又想,這個話題會很小。

AI 浪潮下,人類天賦的思索

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AI)已如洶涌浪潮,席捲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從智能手機裡智能語音助手對指令的精準執行,到自動駕駛汽車在道路上的平穩穿梭;從智能客服快速解決客戶問題,到 AI 繪畫、AI 寫作的驚豔呈現,AI 的身影無處不在,它的發展速度着實令人驚歎。

如今,許多重複性、規律性的工作正逐漸被 AI 接手,這讓不少人產生了深深的憂慮:AI 是否會全面取代人類,讓我們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存在的價值?

用 AI 反譯人類天賦的奇妙實驗

帶着這些思考,我決定開展一個有趣的實驗,用當下最先進的 AI 工具來 “反譯” 人類的四種天賦,看看 AI 究竟離人類還有多遠。

我選擇了 GPT-4、文心一言等幾款在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識別領域表現卓越的 AI 工具 ,它們在語言理解、生成和圖像分析等方面展現出了強大的能力。

我給 AI 設定了一系列任務,比如模擬人類提出創新性的科研問題,在簡單繪畫中故意製造富有藝術感的 “失誤”,爲日常物品賦予獨特的象徵意義,以及在複雜的人際情境中進行細膩的情感交流。

這些任務看似平常,卻蘊含着人類天賦的精髓。

就拿提出創新性科研問題來說,我向 AI 提問:“在未來十年,腦科學領域可能會出現哪些顛覆現有認知的研究方向?”

對於製造藝術失誤,我讓 AI 繪製一幅簡單的風景畫,並要求它在繪畫中融入一些意外但和諧的元素。

在賦予意義方面,我讓 AI 描述一個普通杯子可能代表的不同情感和價值。

而在情感交流環節,我模擬了一場朋友間的矛盾場景,看 AI 如何進行勸解和溝通。

目前人類是有需求的閉環敏銳感知,精準提需求

人,是個什麼東西?相對比AI來說,人和AI有什麼區別?

同樣都是1+1,人會知道答案等於2,AI也會知道答案等於2。但區別在於,人要經過好幾年的發展,要到3-5歲左右才能明確這個信息;而AI 只需要幾個小時的訓練,或者幾分鐘,甚至是幾秒。

區別僅僅是在於時間嗎?

區別在於,當人定義1+1等於2的時候,是會有一個結論。這是一道數學題,既1個蘋果+1個蘋果等於2個蘋果。或1包咖啡粉+1瓶牛奶等於1杯拿鐵。但對於 AI 來說,1+1等於2是一個概論信息,內容到此爲止,不會再有更多的內容。

認知,就是人和 AI 最大的區別。

1. 人類的需求洞察力

人類的需求洞察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它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

就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需求來說,當我們走進一家咖啡店,可能會因爲店內溫馨的氛圍、悠揚的音樂,而突然渴望一杯香濃的拿鐵,再搭配一塊精緻的芝士蛋糕。這種需求並非預先設定好的,而是在特定的環境和心情下自然產生的。

再看那些偉大的發明創造,往往也是源於人類對需求的敏銳捕捉。

比如,在交通擁堵的城市中,人們飽受短距離的通勤之苦,先是有摩的,然後於是有人就提出了共享出行的需求,隨後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班車,甚至是共享遠程辦公應運而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又比如,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於信息快速獲取和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長,促使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不斷升級進化。

這些例子都充分體現了人類能夠憑藉對生活的感知和自身經歷,敏銳地發現並提出各種需求。

2. AI 的困境

相比之下,AI 在提需求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

AI 雖然能夠處理海量的數據,根據已有的模式和算法給出看似合理的建議,但它缺乏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無法真正理解人類需求背後的情感和動機。

AI 目前還不能做獨立思考,不能基於無限的場景,做條件匹配思考。

如果說道路擁堵,AI 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調整出行時間,調整出行方式,但 AI 不會自主誕生共享出行這種,從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之外的解決方案。

我所理解的 AI 回答,是AI 能夠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取信息,總結出當前研究的熱點和趨勢,但它很難提出像人類科學家那樣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問題。

它無法像人類一樣,基於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探索慾望,以及在生活中所獲得的靈感,去發現那些潛在的、尚未被挖掘的研究方向。

在日常生活場景中,AI 也難以主動感知人類的需求。比如,一個智能音箱,它只能根據用戶明確下達的指令播放音樂、查詢天氣等,而無法在用戶疲憊地回到家時,主動播放一首舒緩的音樂,或者在用戶生病時,貼心地提醒用戶按時吃藥。

因爲它沒有情感,無法感知人類的情緒變化和身體狀態,自然也就無法主動提出滿足這些需求的建議 。

現在的 AI 是靜態的,是需要做指令觸發的。

目前人類是有需求的閉環嘗試試錯,經驗反饋

問個文字問題,如果問你1+1=,需要你一個答案,你會有幾種回答?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就是2對吧。

但從哲學的角度來說,1+1也等於1,可以等於0,可以等於3,可以等於王,等於田、等於申,等於由,等於甲,等於豐,等於你在於怎麼利用漢字的結構和視覺組合,通過創造性地排列“1”的形狀,形成不同的漢字或符號。

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有趣,還體現了漢字的獨特魅力和靈活性。

但,在沒有更多的拓展性思維出現之前,人會不斷的試錯,去嘗試更多的組合模式。

1個男人+1個女人,等於1個家庭,那麼這個家庭可以是1家3口,也可以是1家7口(雙方父母,加上新成立的1家3口)。

1. 人類錯誤中的創造力

在人類的世界裡,犯錯並不總是壞事,有時甚至能成爲創新的源泉。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基因變異就是一種 “錯誤”,它打破了原有的遺傳序列,卻爲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正是這些偶然的基因錯誤,使得生物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適應環境,演化出豐富多樣的物種 。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美食可以選擇,但各種食材在呈現在食客前,是需要經過各種磨合的。

比如之前吃牛肉,沒人會吃牛下水,但經過多年美食家的品嚐,通過對材質的不斷嘗試,最終有了各種口味的牛雜美食。

我們也曾聽過可口可樂的誕生:是一位醫生因爲無意中配了咳嗽藥水,然後誕生了可口可樂。

這種創新並非刻意爲之,而是在生活過程中,敢於突破常規,接納那些看似錯誤的嘗試,從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未來。

2. AI 的刻板

現在的 AI 既是聰明的,然又是刻板的。因爲 AI 嚴格按照人類指定的要求來做事,基於嚴格的算法和模型運行的,追求的是高度的精確性和穩定性。

在 AI 的世界裡,錯誤意味着程序出現了故障,需要被修正。

它現在無法理解人類犯錯背後的創造力和情感,也難以從錯誤中獲得靈感。

爲什麼現在Deepseek突然大火,是因爲它有一個和別人與衆不同的特點:它在回答問題前,先模擬人的思考,把場景和客觀條件融入進來,然後再生成答案。

當我們要求 AI 在繪畫中製造一些意外但和諧的元素時,它雖然能夠按照指令生成一些看似獨特的圖像,但這些圖像缺乏那種自然的、靈動的美感。

AI 只是機械地按照預設的規則和模式,將不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沒有真正理解藝術創作中的 “失誤” 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

在語言生成方面,AI 也很難模擬人類在表達時偶爾出現的口誤、隱喻或雙關語等富有創意的語言現象,它的語言表達往往過於準確和規範,缺乏人類語言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

特別是一些需要表達唯美意境的時候,單純靠一組詞是無法進行描述的。

而 AI,現在無法多次重複理解,反而會對內容進行過濾,這樣最後只能到其中一組詞生成的結果。

目前人類有無限的遐想以物擬情,想象無限

都說人類是聰明的物種,比其他物種更強的是會使用工具。

但我更覺得工具只是其一,另外還有就是有更多的想象能力,能夠動手。

有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單純靠造是無法直接實現的,很多的時候會先想,先模擬出來客觀條件,然後模擬一個通暢的流程,最後模擬出來一個結果。

就比如現在說的自動駕駛,關於這個概念已經喊了好多年,單純考慮解決方案,那是已經說的面面俱到,但真正如何實現,還需要各種技術加持,還需要各種場景條件的配合。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不斷的疊加想象,不止是無人駕駛,未來的道路爲何是固定的?難道不能根據道路人數變動自動調節左右?

1. 人類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

人類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是一種獨特而深刻的天賦,它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會精心製作一份手工禮物,可能只是一張自己繪製的賀卡,或者是一件親手編織的毛衣,這份禮物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物質形態,更在於我們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對收禮人的深厚情感 。

每一針每一線,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着我們的心意,使得這份禮物成爲了情感的寄託,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都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重的是情誼,是感情,而不單單只是一個物件,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情感的表達。

2. AI 的迷茫

AI 在理解事物意義方面卻顯得十分迷茫。它可以識別出一個杯子的形狀、材質等物理特徵,但無法理解這個杯子在不同情境下所代表的情感和價值。

比如,一個陪伴了主人多年的杯子,可能承載着主人的回憶,無論是清晨第一杯咖啡的喚醒,還是深夜加班時的陪伴,這個杯子都成爲了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具有了特殊的情感意義。

但 AI 無法體會這些情感,它只能從數據和算法的角度,對杯子進行客觀的描述,無法像人類一樣賦予其獨特的意義 。

在文化和藝術領域,AI 同樣難以理解事物的深層意義。

一首古詩,短短几句,卻蘊含着詩人豐富的情感、對人生的感悟以及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

人類讀者可以通過對詩句的品味,感受詩人的喜怒哀樂,領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而 AI 雖然可以對古詩進行語法分析、詞語解釋,但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文化內涵,無法像人類一樣與詩歌產生共鳴,賦予詩歌鮮活的生命力 。

AI 與人類:共生而非替代

這次用 AI 生成的文章,通過三點不同的場景人類和 AI 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儘管 AI 在某些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模擬人類的這三種天賦時,仍然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人類的需求洞察力、從錯誤中汲取創造力的能力、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以及情感交流與共鳴的能力,都是 AI 難以企及的。

這些天賦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與自然、社會的不斷互動而形成的,它們蘊含着人類獨特的情感、智慧和創造力,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AI 的發展並非是要取代人類,而是爲了與人類相互協作,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未來的世界裡,人類可以發揮自己的天賦優勢,提出創新性的想法,賦予事物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而 AI 則可以利用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計算能力,爲人類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提高工作效率,解決複雜的問題。

比如在醫療領域,醫生可以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患者的情感關懷,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而 AI 則可以通過分析大量的醫療數據,爲醫生提供參考和建議,輔助醫生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

我們無需過度擔憂 AI 會取代人類,而是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 AI 技術,充分發揮人類與 AI 各自的優勢,實現人機協同,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相信在人類與 AI 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產品經理有話說,作者:老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