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三之三:作品新發現與戲劇成功關鍵

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三之三:作品新發現與戲劇成功關鍵。圖爲2021年4月2日遼寧瀋陽北方圖書城莎士比亞書展上展出的各類莎士比亞書籍。(中新社)

大陸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光明表示,莎翁全集原文新版,有兩個特點最爲顯著,一是註釋豐富、二是每部劇前皆有一篇由該劇資深研究學者所寫長篇導論。而莎劇一是成功在戲劇衝突、二是成功在語言盛宴。相關研究總是與時俱進。

訪談實錄摘要:

中新社:近些年來,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研究,有什麼新的發現?

傅光明:僅以我時常參照的「新劍橋」版莎翁全集爲例,兩個特點最爲顯著,一是註釋豐富;二是每部劇前皆有一篇由該劇資深研究學者所寫長篇導論。顯然,倘若中譯本及漢譯研究不能即時跟進,勢必滯後。英語世界的莎研,從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多層面及文學藝術、舞臺史、心理學等多面向展開。就個人而言,我的關注點在文學。我時常翻閱哈樂德·布魯姆(Harold Bloom)的莎研鉅著《莎士比亞:人類的發明》,他對每部莎劇均作出個人化的卓越解讀,我從中受益良多。

中新社:莎士比亞戲劇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傅光明:一是成功在戲劇衝突。莎士比亞非科班出身,以至於寫戲之初,那些牛津、劍橋出身的「大學才子派」根本看不起他。莎士比亞演過戲,懂舞臺,懂得商演最大的成功是票房收入,深知如何投觀衆所好,這也是莎劇到今天仍有市場的主因之一。

二是成功在語言盛宴。莎士比亞是天才的語言大師,能使用各種語言技巧。莎劇中的語言,是那麼詩意、浪漫、抒懷、哀婉,且不失詼諧、逗趣,時常興味盎然。以《亨利五世》爲例,全劇幾乎成了亨利五世的專場語言盛宴,他的長篇獨白佔去相當篇幅。

中新社:莎劇是否過時了?

傅光明:莎劇不僅沒過時,且不時以各種形式彰顯新活力。我想,中國國家大劇院兩度演出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導演提姆·修普(Tim Supple)執導、濮存昕主演的《暴風雨》便是明證。那些由不同領域的大師們自莎劇改編的作品,早已成爲不朽的藝術經典,如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自《馬克白》的《蜘蛛巢城》等。而法國在2001年製作的大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中國上演時一票難求,座無虛席,觀衆好評不斷。除此之外,還有以莎作爲底改編或續寫的作品,如百老匯新劇《一個人的莎士比亞》,在國內多個劇場演出過。

另外,我注意到近期舞臺演出對莎劇戲文的超越,如近年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在上演《威尼斯商人》時,對夏洛克的結局做出更催淚的改編:他頭髮花白,身着一襲白色長袍,在一羣基督徒的注視下,參加改信基督教的受洗儀式。伴着神父用拉丁語的一次次提問,夏洛克在一聲聲「我信」(credo)的誓詞中淚流滿面。這實在是「環球」超越了莎翁,舞臺上的夏洛克活脫脫超越了文本形象,煥發新生。

莎劇的藝術生命多彩又漫長,常看常新,常改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