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三之一:小螞蟻怎樣譯莎?
莎翁461冥誕全集新譯之一:小螞蟻怎樣譯莎? 圖爲譯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光明。(中新社)
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報導,2025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461週年誕辰。近年來,大陸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光明致力《莎士比亞全集》新譯,自稱「小螞蟻」的他,用十數年時間形成獨特的「傅譯莎」。傅光明近日接受專訪,暢談「小螞蟻」怎樣「譯莎」,莎劇的時代價值如何。
「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戲劇之於讀者如此,之於譯者更如此。歷史上,衆多名家大家紛紛投身莎作中譯,「譯莎」之路可謂百花齊放。
訪談實錄摘要:
中新社問:您爲何獨譯《莎士比亞全集》?「傅譯莎」有何特點?
傅光明:在2012年短期赴美訪學前,我腦子裡從未冒出過這想法,可謂「天方夜譚」。
簡言之,美國作家韓秀女士(Teresa Buczacki)將我多年前譯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推薦給臺灣商務印書館,我得以結識方鵬程總編輯,開始互通郵件。後來,方鵬程提出:「如果由臺灣商務邀您重新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您會考慮嗎?」我不清楚方先生的膽量從何而來,但我對他始終充滿敬重和感謝。可以說,是韓秀和方鵬程共同使我與新譯莎劇結下不解之緣。
我認爲,「傅譯莎」特點有三:語言、註釋、導讀。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這也體現在語言隨時代而變上。
當然,翻譯不是兩種語言間簡單切換,更應譯出源語負載的文化,這絕離不開註釋。看一眼英語世界的莎翁全集便明瞭,目前多個權威本,無一不帶有豐富的註釋。對於英語讀者,無註釋尚不足以懂莎,遑論母語爲中文者。由此,我努力讓新譯本呈現集註特徵,每部新譯的註釋均達數百條之多。
此外,完成每部新譯後,我都寫一篇長導讀,其中寫《李爾王》的導讀最長,達到10萬字,篇幅超過莎劇戲文。我深切體會到,翻譯是最好的文本細讀。每篇導讀都努力多元呈現莎劇的「素材來源」,由此可見出莎士比亞如何編戲;並在分析劇情和人物的同時,將英語世界的最新莎研成果有所呈現。
到今年4月23日莎士比亞誕辰461週年紀念日爲止,從2012年至今,歷時十三個年頭,「註釋+導讀」本的「傅譯莎」出版了29部,今年還將出2部。藉此,我向越來越多喜歡「傅譯莎」的年輕朋友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