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實踐機制探索
摘要:高校作爲思想引領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着完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實踐的關鍵使命。西南大學立足民族學、歷史學、教育學等交叉學科優勢,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研賦能教育教學的協同路徑,構建起科研價值引領、教學融合深化、教育實踐反哺的一體化育人體系,系統呈現了高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模式,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路徑思考。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高校科研;新文科;協同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潤物無聲、有形有感有效的長期工程,高校在科研資源平臺、立德樹人、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必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爲導向,迴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時代命題。西南大學立足使命與實際,依託各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積極發揮民族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多學科交叉優勢,以科研引領教學、以教學服務實踐,構建出“科研—教學—認同”育人體系,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學理支撐與育人路徑。
科研引領:夯實理論根基,豐富教學資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價值教育、認同教育和行動教育,需要以堅實的前沿學術爲支撐,在持續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將理論轉化爲教學內容與價值方向。高校在這一過程中承擔着理論探索者、教材供給者與內容傳播者的多重職責,西南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叉學科研究團隊積極構建以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爲導向、各學科學理爲支撐的科研引領機制,探索實現從知識生成到育人實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
理論引導價值觀念。在價值教育的核心任務中,應對政策式宣講進行合理轉化,要以深層的理論構建,實現深刻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發揮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理牽引教育教學,圍繞“五個共同”“多元一體”等核心議題,持續開展系統研究。
例如,圍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論命題,西南大學承擔多項課題,如從歷史脈絡與文化互動等層面入手,深入分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研究”方面,通過武陵山區等地區的田野調查,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邏輯。這類研究不僅迴應了時代關切,更爲高校課程體系提供了穩定、前沿的理論資源。
學術語言轉向教學語言。西南大學注重將研究成果系統轉化爲教學資源,多學科課程設計以科研項目爲依託,強化學術意識和認同情感,促進“研究課題—教學內容”的價值實現。
如開設課程將宏觀理論與區域案例相結合,兼具思想深度與現實針對性,通過經驗、案例深入淺出地闡釋學術理論,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在地理解”與“情境感知”。教師依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理論教學環節設置專題研討任務,引導學生圍繞相關學術問題開展多角度跨學科思考,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以專題化、實踐化的形式開展教學,實現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與內化。
教學創新:整合課程資源,深化價值引導
課程是學校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渠道,西南大學在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思政課程建設的同時,也注重課程思政的逐步推進。不僅重視教學資源的整合,更重視課程思政深化、跨學科融合和學生主體建構等方面,實現內容、理念與價值認同的統一。
深化課程思政主線。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實現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有效抓手。其根本要求在於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機融入專業課程之中,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同時,兼顧日常思政環境,[1]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內容同向、目標統一。學校緊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線,以“五個認同”“四個與共”等理念爲教學線索,在專業課程中開展系統化的價值嵌入設計。
如在專業課程中引導學生對“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等概念形成正確價值認知。專業課程以時代命題引領知識創新,爲課程思政提供鮮活素材和價值支撐,增強育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課程思政則深化專業教學的育人功能,激發師生的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反哺科研方向優化、成果實踐落地。兩者融合有助於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加深入。
打通新文科知識結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高度系統性的教育任務,各自爲戰的課程體系無法達成“潤物無聲”的目標,必須通過課程體系的整體聯動,打通知識的內在邏輯,形成互補遞進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從知識堆積到認同構建。
學校以新文科建設爲戰略,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課程整合,通過各級教研項目,構建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爲核心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如在課程中整合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形成跨學科思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爲主線貫穿課程各個環節,深化學生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的理解與現實關照。
注重學生科研培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最終落點,是受教育者的認知構建,這一轉化的過程要求學生實現自身的參與、體驗與反思,在“做中學”與“研中思”中完成自我身份的內化建構。如在課程建設中融合“全景式”教學模式,以問題導向爲邏輯線索,以學生爲主體,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板塊使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營造有利環境,[2]引導學生進行科研探索,既保持了課程的學術深度,又提升了學生對國家戰略和社會現實的感知力、理解力與表達力。促使學生在認知層面構建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在情感層面逐步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認同。
在學生科研實踐中,西南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叉學科團隊指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學術理論延伸至社會實踐與社會關懷中,擴大“科研—教學—認同”協同轉化的廣度。近年來,學生主導開展了多個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項目,如“挑戰杯”項目聚焦武陵山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機制,結合田野調查與理論分析,系統呈現民族互動、深層認同的經驗邏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則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落地,關注如何優化大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措施。通過項目實踐,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爲積極探究者和價值傳播者,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與情感認同,學校也實現了科研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邏輯與教育價值的內在統一。
社會回饋:科研服務現實,實踐反哺育人
高校科研成果服務課堂教學、迴應社會關切、支撐國家戰略,本質上是科研資源向公共價值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術不僅“走出去”服務社會,更“帶回來”現實素材、問題導向與政策經驗,從而反哺課程設計、拓展育人路徑,形成“研究—服務—教學”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西南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叉學科團隊主動深入民族地區、鄉鎮村落,通過學術與實踐的互動,實現“知識生成”與“認同建構”的協同並進,把育人落實在國家戰略中。
科研服務實踐,以問題導向開展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在科研教學中遵循聯結社會實際、服務民族地區、推動共同認同的實踐路徑。高校教師作爲知識生產與教學組織的雙重承擔者,應以問題爲牽引,將科研成果融入國際治理、文化建設與制度優化之中,再回饋課堂教學與課程內容設計。
在推進科研服務實踐的過程中,團隊鼓勵教師與民族地區基層建立穩定、深入的合作關係,組建包含教師與本科、碩士、博士各級學生的“專家服務團”“支教團”等定期赴地方開展支教、政策諮詢、社會調查與文化宣講等活動。在對接地方需求的同時,也組織學生參與田野調查、文獻收集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社會中的具體問題轉化爲學術研究中的理論命題。
學生深度參與,以第二課堂深化認知。在科研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學生的深度參與不僅拓展了教學外延,也構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第二課堂”。西南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叉學科團隊堅持“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開設田野調查課程,鼓勵學生前往民族地區參與“三下鄉”、志願服務活動。團隊將田野調查、志願服務與社會實踐作爲課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場域中開展問題導向式學習,在觀察、參與和反思中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認同的內在轉化。
例如組織學生前往重慶彭水、浙江景寧、雲南昌寧等地,圍繞移風易俗、鄉村振興、文化交融、紅色記憶挖掘等現實議題開展系列調研實踐。學生以調研小組形式深入村寨社區,對基層幹部、文化傳承人、普通羣衆展開觀察與深度訪談,直面民族地區的真實場景,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深化“五個認同”、樹立“四個與共”理念,逐漸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與理解,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抽象理念到內在信念的價值轉變。
參考文獻:
[1]崔舒怡,嚴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材研究——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視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4).
[2]陳永亮.高校《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全景式”教學法探析[J],民族論壇,2017(06).
❋ 本文系重慶市2024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新文科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批准號:241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汪尹蓓系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博士研究生,陳永亮系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單笑斐
作者:汪尹蓓 陳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