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堅持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理解和對待客觀世界。它指出,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要經歷一個“實踐——認識——實踐”這一不斷循環往復、持續深入的歷史過程。認識來源於實踐,認識用於指導實踐,認識接受實踐檢驗,並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因此,人類認識的形成就是從生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再逐步螺旋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發揮理性認識能動改造客觀世界作用並不斷得到創新完善的過程。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要求。
首先,客觀世界能夠被人類加以認識和改造。馬克思主義認爲,客觀世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形態。主客觀世界的互相碰撞和逐步結合,能夠使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映射或反映。那麼,關於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遺蹟、主題公園、展覽場館、有關活動等人爲建構,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人們通過參與其中、互動其中、浸潤其中等實踐活動,可以接收、感知、捕獲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這些客觀存在的公園、遺蹟、場館等是實踐的前提和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物質抓手、活動平臺和展現載體。
其次,實踐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必由之路。人類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在主客觀世界的反映與改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將客觀世界反映到主觀世界當中而生成的一種映像或感覺。正像人們通過一系列有關參觀、學習、走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活動,將主題場館等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步映射到頭腦之中,從而生成一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認知、思想浸潤與精神體驗。因此,這種感覺是實踐產生的初步結果或一定體驗,是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開展的階段性情況。
再次,人類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人類的認識並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拍照”、單純“複製”,而是通過主觀“加工”、能動“創造”而進行的有效反映。這一主觀能動性特徵,能夠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從而使客觀世界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人們的需要。因此,有實際效果是實踐的旨歸,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最終目的。通過有意識的主動引導和精心設計,有具體存在形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物質形態,可以被人們有目的地加以投射或接受而生成主觀的感覺感悟,並進一步實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這一具有實際效果的預期目標和最終目的。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將三者統合起來看:這體現了由表及裡、由外而內、由物及人的層層遞進的理論邏輯關係。也即,在整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作爲第一環節的歷史遺蹟、主題公園和紀念場館等,是人們生髮感覺感悟的基本前提和物質條件,是一種激發載體或採取方式;作爲第二環節的感覺感悟,是立足外在物質的自我感覺和主觀反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實現狀況;作爲第三環節的成效,是感覺感悟的具體實現程度或衡量評價標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的落腳點和歸宿。
作者:信陽師範大學副教授 韓志宏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專題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2024ZT04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