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養陽護身心

吉林日報記者 張添怡 實習生 周妍

7月20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正式開啓。此時不僅是“熱在三伏”的酷暑時段,更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恰是調理體質、養護身心的黃金期。如何抓住三伏天調理體質?哪些養生誤區需警惕?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病二科主任醫師李雙娣爲大家科學解讀。

常見傷陽習慣

過度貪涼是“傷陽”的頭號殺手,大量喝冰水、冰啤酒、吃冰淇淋、冰西瓜,直接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從中生”;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房,或者空調冷風直吹頭頸、腰背、關節,寒氣無孔不入,損傷衛陽和臟腑之陽;洗冷水澡、游泳後不及時保暖,尤其在出汗後,毛孔張開,冷水一激,寒氣直衝體內;子時(23時—1時)是陽氣初生、陰氣最盛的時候,熬夜不睡最耗傷陽氣;穿露臍裝、露背裝、光腳踩地,使肚臍(神闕)、後腰(命門)、腳心(涌泉)這些重要穴位直接暴露於寒涼環境,寒氣易入侵;久坐不動,氣血運行不暢,陽氣得不到生髮和振奮;過度出汗,尤其是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致“氣隨津脫”,反而耗氣傷陽。

“三伏”養陽清單

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毛孔大開,此時利用“天之陽”和“藥之陽”來補養或激發“人之陽”,效果事半功倍,尤其適合調理虛寒性疾病。

曬背(天灸):上午9—10時或下午3—4時,穿薄衣或裸露背部,背對太陽靜坐或站立15—30分鐘。曬到感覺背部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可振奮督脈陽氣,驅散體內寒氣。注意曬後及時擦乾汗,避風,喝杯溫開水補充水分。紫外線過敏、孕婦等慎用或遵醫囑。

艾灸: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足三裡、大椎等補陽要穴,每穴灸15—20分鐘,以局部溫熱舒適、皮膚微紅爲度。每週2—3次。能溫經通絡、補益陽氣、驅寒除溼。

三伏貼: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或前後幾天,到正規醫院或中醫機構,由醫生根據體質和病症選取穴位,將特製中藥藥膏貼敷其上。一般成人貼2—6小時,兒童時間更短,以皮膚感覺溫熱微癢、不起泡爲度。可溫陽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冬季易發或加重的寒性疾病。注意皮膚過敏、破損,發燒、孕婦等不宜。

喝姜棗茶:帶皮生薑3—5片,紅棗6顆,加水煮20—30分鐘,或保溫杯燜泡。最好在上午飲用。兩者配伍,溫而不燥,能溫暖中焦脾胃,助長陽氣。是夏季扶陽、祛內寒的經典茶飲。堅持從立夏開始喝到三伏結束,效果更佳。

溫水泡腳:每晚睡前用40℃—45℃的溫水,可加艾葉、花椒、生薑等溫陽散寒藥材,泡腳15—20分鐘,水位最好沒過腳踝。泡至身體微微發熱,額頭、後背有細汗即可。泡完擦乾腳,穿上襪子保暖。此法能刺激經絡,引火歸元,溫煦下焦,驅散寒溼,改善睡眠。

適度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舒緩運動。運動到感覺身體溫暖、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反而傷陽。適度活動能促進氣血流通,振奮陽氣。

睡好子午覺:晚上儘量在11時(子時)前入睡,保證7—8小時睡眠。中午11時—1時(午時)可小憩15—30分鐘。有利於陽氣潛藏和生長;養心護陽,補充精力。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