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要來了!中醫教你“冬病夏治”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時值小暑節氣,酷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在中醫看來,這一時期正是“冬病夏治”、科學養生的好時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5日舉行發佈會,中醫專家迴應公衆健康關切,傳授夏季養生要領。

三伏貼貼敷也“挑人”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說,冬病夏治主要用於呼吸、循環、風溼免疫等系統疾病的防治,通過貼敷、艾灸、飲食調理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調理臟腑,可有效預防和減輕冬季高發疾病的發作。

在冬病夏治諸多方法中,三伏貼因其操作簡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優點受到人們青睞。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張洪春介紹,三伏貼是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陽藥材製成的藥貼,一般貼於肺俞、腎俞等穴位。

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30天。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說,三伏貼貼敷最好在每伏前三天內任選一天,每次貼敷間隔10天,連續三年爲一個療程;一般成人每次貼敷6至8小時、兒童2小時左右,以皮膚能夠耐受爲度。

“一定要因人辨證開穴,再進行貼敷。”吳節提示,三伏貼有一些優勢病種,但惡性腫瘤患者、強過敏體質者、感冒發燒者,患有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瘢痕體質者,皮膚病患者禁用,2歲以下小兒需謹慎使用。

記者從發佈會獲悉,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5%的二級中醫醫院和超過90%的三級中醫醫院均在積極開展三伏貼等服務。歐陽波提示,患者應到正規醫療機構找專業醫生進行三伏貼等治療。

食補、曬背有講究

夏季高溫高溼,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如何通過飲食來消暑和養生?

張洪春說,夏季食養應以清補爲主,在清熱解暑的同時益氣生津,可適當食用綠豆湯、扁豆粥、荷葉粥等;還應順應時令,適當多食當季果蔬。此外,體質不同,食養方法也要因人而異,例如,冬瓜薏米老鴨湯適用於溼熱體質人羣,而姜棗茶適用於久居空調房後手腳冰涼且容易腹瀉者。

我國南北方氣候特徵差異明顯,養生方法也有不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徵堂說,北方夏季乾燥,“暑熱”更易傷及津液,因此養生更注重養陰、生津、潤燥;南方常溼熱,養生應以清熱利溼和運脾醒胃等爲基本原則。

“三伏天曬背”也是夏季常見的養生方式。劉徵堂說,曬背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脈、補元陽的作用,主要適合陽虛體質者、骨密度較低羣體等;8時至10時陽氣上升時曬背較爲合適,時長應循序漸進,從初次的不超過10分鐘逐漸增加至20至30分鐘;曬背後應飲用淡鹽水等補充水分,避免攝入冷飲、冷風直吹。

專家特別提醒,合併慢性病的老人曬背期間要加強監測和照護,嚴格控制時長並需要家屬陪同,避免因脫水誘發心腦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失眠、“空調病”困擾這樣除

中醫認爲“夏季屬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時人們容易煩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會耗氣傷津,影響體力和免疫力。

吳節說,夏季應堅持“夜臥早起”,只要睡眠過程相對安穩、效率高,醒後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無任何不適,就無須憂慮或強行延長臥牀時間;但夏季“天人相應”失衡以及暑、溼、熱邪導致的病理性睡眠質量下降,則需予以調養。

吳節建議,晚上11點前睡覺,通過冷水洗臉、溫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斂陰藥材泡腳讓身體“上涼下暖”;晚餐宜清淡,最好不吃夜宵;晚上7點後避免劇烈運動,中午適當午休。此外,中藥代茶飲、艾灸等方法也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夏季暑熱難耐,人們貪涼容易導致“空調病”。張洪春說,中醫認爲,“空調病”起因爲風邪、寒邪侵犯人體臟腑、經絡、腠理或肌肉,表現爲頭暈、頭痛、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不同症狀。夏季不宜長時間待在空調房或大汗淋漓後立即吹空調,避免讓冷風直吹頸椎、膝關節等部位;已受“空調病”困擾的人可適當飲用熱水、食用熱粥,或用生薑、蘇葉泡水代茶飲,促進機體排汗散寒。

中醫專家還給出一些防暑“妙招”:外出可攜帶淡鹽水,少量多次飲用;睡前避免過多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保持心神安寧;每日按揉內關、合谷等穴位三分鐘,可幫助散熱、防止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