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Hyper | 理想與荊棘:順灝跨界太空算力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當順灝股份(002565.SZ)宣佈出資1.1億元參與北京軌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軌道辰光)本輪融資時,這場看似低調的資本運作(投資金額未達相關審議和披露標準),實則蘊含着企業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順灝股份持股19.30%的背後,不僅是財務投資的考量,更是順灝股份在傳統業務邊界外,尋找新增長曲線的重要嘗試。
軌道辰光核心業務是在地球晨昏軌道部署算力衛星,構建太空數據中心,發展的“天數天算”與“地數天算”業務;前者主要致力於攻克衛星在軌數據處理難題,後者着眼於利用太空數據中心優勢解決地面數據處理困境。
目前,軌道辰光成功完成首輪及加輪總計1.4億元人民幣融資,投資方包含上市公司順灝股份及聯想創投等。
軌道辰光在衛星技術綜合應用領域的佈局,展現出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洞察,其業務涵蓋衛星技術系統集成、導航服務、通信終端製造與銷售等多個環節,構建起較爲完整的產業鏈參與能力。
近年來,全球航天產業正經歷從“國家主導”向“商業驅動”的轉型。
據國際航天產業協會等多家市場調查統計機構數據顯示,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衛星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從傳統的通信導航,逐漸延伸至氣象監測、地質勘探、農業生產等領域。軌道辰光依託自身技術積累,在細分市場中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爲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軌道辰光的“天數天算”業務,打破了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模式的桎梏。
以往,衛星收集的數據需傳輸回地面數據中心處理,這一過程不僅存在時間延遲,還可能因信號干擾、傳輸距離等因素導致數據丟失或失真;而“天數天算”通過在衛星上直接處理數據,極大縮短了數據處理週期。
以氣象監測爲例,傳統模式下,衛星雲圖數據從採集到分析完成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天數天算”模式有望將這一時間大幅壓縮,使氣象預警更加及時準確。
在遙感監測領域,更快速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實現對地表變化的高頻次監測,爲城市規劃、資源管理等提供更豐富的數據支持。
不過,這項業務要在未來5年內才能實現商業價值,目前仍需克服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市場接受度等多重挑戰。
隨着全球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地面數據中心面臨能耗高、散熱難、部署空間有限等問題。軌道辰光的“地數天算”業務,將數據處理的場景拓展到太空數據中心。
太空數據中心具備近乎無限的太陽能供應和天然的散熱優勢,理論上能爲大規模計算任務提供持續穩定的能源支持,同時減少跨國數據傳輸帶來的延遲。
在自動駕駛領域,海量的路測數據若能在太空數據中心高效處理,或許能加速自動駕駛算法的迭代升級。
但目前太空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如太空環境對設備的影響、天地數據傳輸的穩定性等。
未來5-10年,該業務能否形成與地面數據中心競爭的實力,取決於技術突破的速度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句經典的投資箴言,恰如其分地解釋了順灝股份此次投資的戰略意圖。
順灝股份原有業務集中在特種環保紙、印刷品、工業大麻加工及新型菸草等領域,儘管在各自細分市場佔據一定份額,但也面臨着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政策變化等風險。
通過投資軌道辰光,順灝股份切入衛星技術與太空算力這一新興賽道,實現業務多元化佈局。
雖然目前雙方尚未產生明顯的業務協同效應,但從長遠來看,衛星技術在物流監控、生產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應用潛力,有望與順灝股份的傳統業務形成互補。順灝股份在資本市場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也可能爲軌道辰光的業務拓展提供助力。
順灝股份與軌道辰光的資本聯姻,折射出商業航天投資領域的非理性繁榮與理性務實並存的複雜局面。
一方面,全球商業航天領域近兩年的投資回報率已降至8.3%(數據來源:Statista),低於高科技行業平均水平(12.5%)(數據來源:高盛),但資本仍持續涌入。
這種矛盾現象背後,是投資者對太空經濟“梅特卡夫定律”的信仰:隨着太空基礎設施密度增加,其網絡價值將呈指數級增長。
另一方面,軌道辰光等企業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商業航天市場仍處於“技術驗證-市場培育”過渡階段,客戶付費意願與技術成熟度之間存在顯著鴻溝。
據航天科技集團研究院統計,商業航天項目中真正實現盈利的不足15%,多數企業仍在燒錢換市場。
這場投資的最終成敗,不僅取決於軌道辰光的技術突破速度,更考驗順灝股份的戰略定力與資源整合能力。
在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叉路口,傳統企業的轉型沒有標準答案,唯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嗅覺,才能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確定性的增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