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Hyper | 國脈科技再發力居家養老佈局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6月末,國脈科技推出的國內首款居家養老專用AI智能體,算得上是科技企業對養老服務變革的一次積極探索。但技術的理想與現實的鴻溝向來存在,這款產品在落地過程中,正面臨着從技術架構到市場適配的多重考驗。

國脈科技AI智能體採用多智能體模式,借鑑了分佈式人工智能的經典理論——將複雜任務拆解爲多個子任務,由不同智能體獨立執行。

這種架構在實驗室環境下已被證明能提升系統響應速度與處理效率,但在居家養老場景中,現實場景困境很難有效改變。

從數據採集層面看,居家環境的複雜性遠超預期。

以健康監測模塊爲例,老年人在廚房做飯時的動作幅度、夜間起夜的頻率等數據,需要通過多個傳感器(如攝像頭、壓力感應墊、可穿戴設備)協同採集。但不同傳感器的數據格式、採樣頻率存在差異,如何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統一標註與融合分析,是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尚未完全攻克的難題。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指出,在複雜場景下,多源數據融合的準確率每提升1%,算法複雜度將呈指數級增長。

這印證了數學家克勞德・香農的觀點: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但在追求信息精準性的過程中,技術複雜性也在不斷攀升。

在協同認知模式的實現方面,邊緣計算與大模型的結合看似先進,實則面臨算力與能耗的矛盾。

居家養老設備通常採用低功耗芯片以延長續航,但這限制了複雜算法的實時運行。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國脈科技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業界通常採用數據的“本地預處理+雲端深度分析”策略,但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延遲(即使是5G網絡也存在毫秒級延遲),會導致緊急情況響應滯後。

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在他的代表作《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曾警示,“技術的發展必須與人類的需求和安全相協調”,這一矛盾正是技術適配現實需求時需跨越的障礙。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與用戶習慣的割裂。

儘管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實現流暢對話,但老年人的語言習慣往往夾雜方言、模糊表達,甚至存在聽力障礙導致的溝通不暢。這就需要技術能更精確的識別這些問題,並給出精確的解決方案,這在目前的業界仍未有合適的解決方案。

居家養老的核心訴求是生活照料與情感慰藉的雙重滿足。國脈科技AI智能體雖覆蓋健康監測、生活服務等場景,但在實際應用中,產業鏈的技術功能與人性需求間仍存在明顯鴻溝。國脈科技沒有解釋他們將怎樣改善這種技術與需求之間的落差。

從商業需求來看,健康安全領域的監測功能確實能填補部分照護缺口。

通過牀墊傳感器記錄睡眠質量、智能手環追蹤心率變化等數據,可爲子女提供遠程照護參考。但技術侷限性顯著:只能監測生理指標,無法感知心理狀態,很多老人處於“沉默”狀態,未被及時發現。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隱藏在日常行爲細節中,如社交頻率降低、對興趣愛好失去熱情等,而現有的智能設備對此類非生理數據的捕捉能力極爲有限,故而技術在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虛擬社交難以替代真實互動。線上興趣小組、智能聊天機器人等功能,雖能提供陪伴,但缺少現實社交中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信息。

數據隱私保護風險不容忽視。智能體通過分析用戶對話優化服務,必然涉及收集老年人生活習慣、家庭關係等敏感信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要求處理個人健康數據需明確授權,但老年羣體數字素養普遍較低,易陷入“被同意”困境。

行業標準缺失導致市場混亂。目前智能養老設備性能指標、安全規範尚未統一,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在跌倒檢測設備市場,有的產品過於靈敏,老人正常起身也會觸發警報;有的則反應遲鈍,真正跌倒時卻無響應。

這種混亂的市場現狀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智能養老設備的信心,也凸顯了統一行業標準的緊迫性,而這僅憑單一企業難以實現。缺乏統一標準,企業產品研發無明確參照,消費者難以判斷產品優劣,不利於行業整體健康發展。

智能養老的發展,需要企業、政府與社會協同發力,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真正實現“科技向善”的產業願景。

國脈科技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5.49億元,同比增長3.15%;歸屬淨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61.41%,創歷史新高;淨利潤達1.69億元,同比增長61.41%,創下公司成立以來的最佳業績。

2024年,國脈科技首個模擬居家養老的大型身聯網實驗社區“國脈大學養老”正式對外推廣。

該實驗社區通過身聯網技術與大學養老的融合,旨在提高整體運營效率與質量,爲用戶提供更有活力、精神富足的養老體驗。自首次對外推廣以來,市場反響熱烈,平臺曝光量已突破百萬級,但目前仍缺乏相關的實際運營效果和盈利能力信息披露。

國脈科技發佈居家養老專用AI智能體,無疑是一次積極的探索,爲養老數字化提供了思路,但距離成熟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