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Hyper | 海油工程:自帶深海科技應用龍頭氣質
2024年,海油工程實現歸母淨利潤21.61億元,同比增長33.38%;扣非淨利潤18.09億元,同比增長46.20%。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把 “深海科技” 四個字單獨拎出來,和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並列,還加了“安全健康發展”的限定詞。
這相當於,國家拿着喇叭喊:“兄弟們,去海底撈錢,我給你們開綠燈!”
爲什麼這時候突然發紅包?
因爲陸地上的油快不夠用了。
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長期超過70%,而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相當於波斯灣的1/3,天然氣儲量相當於卡塔爾的兩倍。
更刺激的是,南海深海區還有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儲量——這玩意燒起來比傳統天然氣還乾淨,關鍵是:1立方米可燃冰,居然能釋放160立方米天然氣。
但很少有人敢大規模開採。
因爲深海作業是燒錢黑洞:水深每增加100米,設備成本指數級上漲,1500米的海底作業相當於在珠峰頂上修高鐵。
直到中國搞出了“奮鬥者號”萬米深潛器、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UV)、鈦合金耐壓殼體這些黑科技,深海採油才從科幻片,變成了生意經。
深海印鈔機的硬核實力
上次給的政策紅包,到底有多大?
直接看數字:2025年政府給深海科技定的KPI是——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3萬億,其中深海相關產業要佔25%+。
換算成人話:3.25萬億的深海市場,等於再造一個上海市的GDP。
說了這麼多,心急的兄弟估計不耐煩了,少說廢話,直接說代碼。
我大A一向“自有股情在此”,概念股還是相當多的,在互動易上隨便扯一句深海相關,甭管這些業務佔比怎樣,起碼股價有望上漲。
先搞清楚一個基本邏輯,深海科技的產業鏈環節,分上游技術、中游裝備、下游應用。
其中,上游技術包括AI驅動的深海數據處理、仿生機器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中游裝備,主要指深潛器、深海通信系統、多金屬結核開採設備;下游應用,比如深海油氣、礦產開發和生物醫藥等。
同花順將A股“深海科技”搞了個概念板塊:海工裝備。這一塊出了一堆真真假假的“網紅”公司。
下游應用尤其是深海油氣可能會吃到最大禮包,而海油工程,就是這波紅利裡最肥的那塊肉。
說海油工程是“深海油氣一哥”,不是吹牛。
這家公司有三張印鈔許可證:
首先是技術壟斷:水深1500米,全球玩家不到5家。
全球能玩轉這個深度的深海採油的公司,掰着指頭能數完:殼牌、道達爾、雪佛龍,再加個海油工程。
更狠的是,海油工程手裡攥着兩項絕活:超深水鑽井平臺——南海“藍鯨系列”平臺能在3000米海底打井,鑽井深度超過1.5萬米,相當於鑽穿兩個珠穆朗瑪峰;颱風天無人化生產:2024年搞定遠程自動控制系統,颱風天也能在海上當甩手掌櫃。
這兩招直接把深海採油成本砍到40美元/桶,比中東土豪的陸地採油還便宜。
海油工程背後站着誰?
中海油。
從2023年開始,連續三年,至2025年,中海油年資本開支都在1250億-1350億元區間(需要區分其中的深海相關業務支持佔比);海油工程作爲集團旗下唯一EPC(工程設計、採購和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總包商,直接承包了“爸爸”70%以上的訂單。
EPC 就是“工程總承包”。
簡單說,就是你要建一個項目(比如蓋工廠、修大橋),不用自己操心各個環節,而是找一家公司 全包。
這家公司會負責從 設計圖紙 到 採購材料設備,再到 現場施工 的全部流程,你只需要最後驗收成果就行。
光看數字可能沒感覺,舉兩個例子:
陵水36-1氣田:中國首個超深水自營大氣田,2024年6月的探井測試顯示,每天的產量高達10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上海市在2024年每天用氣量的15%。
渤中19-6氣田:探明儲量2000億立方米,總投資約20億-30億美元,海油工程獨吞了設計、採辦、施工全鏈條。
以前海油工程就是個苦力型選手,毛利率常年徘徊在5%-8%;但2024年畫風突變:通過智能製造基地投產、AI優化施工方案,毛利率直接飆升,淨利潤同比增長——2024年整體毛利率爲12.28%,同比增長1.53個百分點。毛利率提升疊加2024年全年消費稅退稅2.33億元以及2023年單項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58億元等事件影響下,全年歸母淨利潤提升5.4億元。
這什麼概念?相當於富某康突然變身蘋果,從血汗工廠升級成科技巨頭。
更多肥肉藏在哪裡?
很多人以爲深海採油就是撈油,其實產業鏈上藏着更肥的肉塊。
比如,深海裝備出口:專割第三世界韭菜。
非洲和拉美國家眼饞深海資源,但買不起歐美設備怎麼辦?
海油工程的騷操作來了——
首先,搞了設備租賃:“藍鯨平臺”可按日出租,日租金比殼牌便宜20%-30%,但要求用人民幣結算。
Clarksons Research 2024年報告顯示,中國深水平臺租金比歐美同類低25%-30%,主要因“設備新、運維成本低”;中集來福士(中集集團旗下,中新合資公司)2023年財報提到“藍鯨系列平臺租金較國際同類低20%-35%”。
其次,用技術換資源(想不到東大也有這麼一天):幫安哥拉開發深海油田(2023年18區塊),換取27.5%的原油權益比。
這套組合拳下來,據海油工程2024年上半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報告期內新籤合同125.18億元,其中國內75.39億元,國外49.75億元,海外訂單佔比39.7%;2023年海外項目毛利率爲16.15%,同比提升10.57個百分點,高於國內的9.44%毛利率水平。
但是,深海採油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截至目前,深海採油高昂的成本問題,仍是制約商業化的主要障礙,而油價波動也提升了收益風險,此外還有技術風險。
深海項目前期投入動輒幾十億,一旦國際油價跌破60美元/桶,所有測算都得推倒重來。
當然,海油工程有個護身符:中海油的訂單大多數是成本加成合同(尤其是關聯交易),油價跌了甲方爸爸貼錢補差價。
現在鈦合金耐壓殼體毛利率55%,但萬一行業突然搞出低成本替代材料,海油工程就得哭暈。
不過看現狀,寶鈦股份的專利牆至少還能撐5年,這段時間夠海油工程撈夠本了。
寶鈦股份是幹嘛的?
這也是個牛逼公司。
寶鈦股份是國內深海裝備用鈦合金材料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60%、技術實力雄厚的領軍企業;另一家是西部材料,耐壓鈦合金在部分深潛器非承壓結構中替代寶鈦,成本降低15%-20%。
海油工程未來業績會怎樣,可以盯緊中海油的資本開支,這筆錢越多,海油工程股價就越性感。
海油工程這艘“船”,現在既有國家給的東風,又有自己的硬核實力,只要不撞上冰山,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最後補充下海油工程財務數據。
2024年,海油工程實現歸母淨利潤21.61億元,同比增長33.38%;扣非淨利潤18.09億元,同比增長46.20%。
海油工程營收主要分爲海洋工程總承包、非總承包業務和非海洋工程。
其中,海洋工程在2024年實現收入271.70億元,同比增長20.10%,主要得益於陸地建造工作量保持高位和海上安裝工作量同比增加;非海洋工程收入(主要來自於LNG儲罐和接收站工程的建造收入)27.84億元,同比下降65.76%,收入規模因工程工作量下降而相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