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散戶都改買市值型!熱議「高息型還有必要嗎」:真的沒有存在價值?
臺股月月配息的高股息ETF今年以來狂賣,但12月第1週轉呈減少,且高股息ETF配息的能力遭到投資人質疑,市場開始出現是否棄息的討論。臺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餘承翰
臺股ETF圈近來再掀「市值型VS高息型」爭論。隨着市值型ETF長期報酬率勝出,高息派投資人被貼上「落伍」標籤。原PO在PTT發文提問:「如果所有散戶都只買市值型,市場會變怎樣?」引發網友激辯。
原PO指出,許多羣組與粉專近期都在比較市值型與高息型ETF。市值型回測年化報酬明顯較高,導致不少人認爲高息商品「沒有存在必要」。他進一步提問三點:
他認爲若所有人都涌向市值型,主力或許會反向操作,讓高息股報酬率上升,市場重新平衡。
有網友指出,市值型並非萬能,「自己賣股創造現金流,有時候下跌時根本賣不下手」。也有人補充,「快退休或已退休的人無法承受波動,高股息ETF現金流明確,反而更適合」。另一派則從資金配置角度看待:「沒人買高息纔好,這樣殖利率更高」,「高息股很多本來就是市值股,兩者並不衝突」。
也有網友批評題目假設不成立,「這情況不可能發生,人性和時間成本你沒考慮進去」。有人直言,「ETF是金融商品,沒有0050,臺積電還是1500的臺積電」,暗指市值型並非影響股價的唯一力量。也有人酸:「財經網紅亂創名詞,什麼市值型投資、存股學,一堆莫名其妙詞彙」。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