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關注度升溫,“A+H”進入新一輪上行週期

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持續火熱,不僅上市企業數量、募資額雙雙增長,更迎來了蜜雪冰城、寧德時代等多個IPO大單。

就在本週,寧德時代、恆瑞醫藥將相繼在港上市,前者募資規模預計最高達到50億美元,將成爲年內最大港股IPO項目。另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按上市日期,年內22家企業登陸港股市場,合計募資243.19億港元,兩項數據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約29%和195%。

在此背景下,國際投行正在捕捉港股市場的業務機遇。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胡知鷙19日在媒體會上表示,香港已成爲中企上市融資的首選地之一,企業有“走出去”的需求,且上市政策持續優化,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之下,“A+H”模式進入新一輪上行週期。

與此同時,海外資本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持續升溫,這體現在多宗港股IPO項目中,基石投資者認購踊躍。“現在我們的中企海外上市項目,基石投資者覆蓋比例大概在二分之一,對於優質企業,基石投資者要爭搶發行份額。”她提到。

在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諶戈看來,全球主流基金對中國資產關注度升溫。中國資產具備估值優勢,且在政策帶動下企業盈利改善,一級市場陸續出現多個優質IPO項目。綜上種種,國際投資者進一步將目光聚焦中國資產。

港股IPO市場持續走熱

今年以來,瑞銀接連完成多個港股市場項目,包括參與兩家消費類企業古茗、蜜雪冰城的赴港上市,併爲比亞迪H股新股配售“保駕護航”。

資料顯示,古茗、蜜雪冰城分別於2月中旬和3月初登陸港交所,瑞銀擔任兩家企業的聯席保薦人、整體協調人等;3月中旬,比亞迪完成56億美元H股新股配售,募集資金約435.09億港元,爲港股工業領域最大閃電配售項目,瑞銀也是三家牽頭投行之一。

“蜜雪冰城登陸港股,是消費板塊全面復甦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胡知鷙認爲。

整體來看,她表示,年內,港股市場的IPO、併購和可轉債發行,均呈現升溫跡象。瑞銀數據顯示,年初至今,香港資本市場的配售H股、紅籌、可轉債,募集金額整體超過200億美元。

究其原因,胡知鷙認爲,首先,因發展戰略優化,中企仍具有“走出去”的較強動力,同時,中國證監會和港交所出臺的一系列上市、融資政策,提供了利好環境。

對於中企赴港上市,在諶戈看來,其中存在一些共性因素。例如,多數企業赴港IPO,是出於發展戰略層面的考量。

“比如,一些企業在內地市場已經做到龍頭地位,可能在海外市場也有一定佈局,登陸香港市場是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一環。”他提到,這些公司通常希望在港上市爲其尋求全球合作伙伴、吸引全球人才等提供助力。

從市場參與角度,港股IPO項目受到投資機構熱捧,這一現象在今年的港股市場也較爲顯著。

近期,寧德時代開啓港股申購,基石投資者陣容豪華,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資局(KIA)、高瓴資本等超20家國際、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合共認購約26.28億美元股份。

恆瑞醫藥的H股發行,也吸引了景順、瑞銀資管、高瓴資本等多名基石投資人,以發行價中端計算,總認購金額逾5.33億美元(約41億港元),認購金額佔到發行規模的四成以上。

諶戈觀察到,今年以來,基石投資者的認購踊躍度提升,買賣雙方的博弈在發生變化。

“之前,一些海外項目發行難度比較高,需要有一半及以上比例的基石投資者覆蓋,以此增加發行的確定性。”他說,但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基石投資人對一些優質IPO項目的投資更爲踊躍。

對此,他表示:“市場在變好,5億美元以上的IPO項目非常有吸引力,估值也相對比較友好,因此,買賣雙方的心理價差在縮窄。”

行業方面,諶戈舉例稱:“一些消費相關的項目,To C端的,這些項目知名度較高,做IPO發行時散戶參與熱度也很高。這就意味着機構如果不做基石投資者,就可能搶不到份額,就要做錨定投資者。”

全球主流基金關注中國資產

不僅基石投資者參與度提高,諶戈觀察到,全球主流基金對中國資產關注度也明顯升溫。

他提到,去年A股“924行情”啓動之後,全球投資者開始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但彼時,市場基本面尚在改善中,“當時更多的是一些對衝基金、快錢在進入中國市場。”

“從今年1月份開始,我們關注到一個信號,就是全球一些主流基金開始加大對中國資產的關注。”諶戈說。

究其原因,他認爲,總體而言,中國資產的估值相對便宜。同時,中國國內利好政策持續推出,個別行業盈利出現改善。此外,一級市場出現了蜜雪冰城、比亞迪等IPO或戰略配售大單,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目光。

那麼,全球主流的長線資金在關注哪些中國資產?

諶戈進一步談到,這些資金更偏好細分行業龍頭、運營質量較好,且有不錯的盈利、現金流、分紅水平的中企。

胡知鷙也談到:“長線資金已經開始迴流中國市場。我們觀察到,一些大的主權基金,一直在高額買入中國股票。”

她進一步表示,一級市場發行預期改善,二級市場交易也有回升跡象,國際投資者建倉的需求在回暖。

對於後市表現,胡知鷙稱,目前中美貿易談判進入90天緩衝期,未來關稅政策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但從企業基本面來看,市場已完成一輪盈利修復。

此外,4月初關稅風波發酵以來,在美上市中概股(ADR)的命運備受關注。

早前幾年,2021年至2022年,市場也曾出現對中概股退市的擔憂,受此影響,中概股曾大幅下跌。

胡知鷙認爲,與前次中概股危機相比,此次中概股摘牌的潛在影響較爲可控,原因在於,首先,目前多數中概股都已完成雙重上市,且部分投資人轉移到香港市場交易,由此緩和了中概股在美國被強制退市的負面影響。

她援引數據提到,目前,對於雙重上市的中概股,香港股票的比例在過去三年增加了30%,達到總市值的六成左右。同時,香港市場的南向持股比例顯著提高,從2021年佔市值的5%上升到目前的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