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上市升溫 港股市場受資金追捧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近日,在2025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媒體見面會上,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表示看好港股,對A股也相對看好。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5月21日,港股通標的股中,南向資金合計持有4288.88億股,佔標的股總股本的比例達17.19%,合計持股市值47991.50億港元,佔標的股總市值的比例爲13.14%。

劉鳴鏑指出,香港市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態體系和運作邏輯,具備一定的制度優勢。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選擇赴港上市,也爲內地與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優質的投資標的。

國際資金偏好港股

港股也成爲國際資金配置中國資產的重要戰略要地。劉鳴鏑表示:“越來越明顯的是岸上的投資人也喜歡到港股來買這些優質的成長股。”

劉鳴鏑指出,目前南向資金已佔港股交易量的20%—25%,相較於2016年,其對港股定價的邊際影響已顯著提升。從整體來看,中國上市公司的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大多數國家僅在本土設有一個或數個交易板塊不同,中國企業的上市結構呈現出三元格局,一是內地市場,二是香港作爲離岸市場,三是赴美上市。這三塊市場在交易結算機制、制度環境等方面均存在差異。

在港股方面,劉鳴鏑表示,其流通盤和流動性整體尚可,雖不及內地市場活躍,但相較於其他國際市場依然具備競爭力。與此同時,港股對企業的上市門檻較高,定價機制相對透明,業績表現良好的公司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劉鳴鏑指出,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主要作爲AI技術的應用者而非基礎設施提供者,由於其佈局AI的時間相對較晚,導致初期投入成本較低。全球投資者也因此將中國互聯網企業視作對衝美國互聯網企業的一種投資手段。目前,美國互聯網企業在算力採購上的成本處於歷史高位,相比之下中國互聯網公司在AI投資上的性價比更高。此外頭部互聯網平臺企業因其平臺效應和較強的創新能力,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實現AI相關業務的快速變現。因此,國際大型基金在進行資產配置時,相對偏好港股的這些企業。

企業尋求國際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更多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這也爲國際資金提供了更多配置選項。比如,5月20日,寧德時代在香港二次上市籌集了近50億美元,成爲今年迄今爲止最大的股票發行;百億芯片龍頭兆易創新公告擬籌劃港股上市。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網誌指出,5月20日,港交所將迎來一家備受矚目的內地新能源龍頭企業(注:寧德時代)新股上市,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型的新股集資活動,亦令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資額超過600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多逾6倍,融資規模暫居全球首位。

致同香港審計主管合夥人吳嘉江指出,實際上,“A+H”股的發展趨勢由來已久,但其真正加速是在2024年之後。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五項支持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的舉措,明確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2024年10月,香港交易所與香港證監會聯合宣佈將優化新股上市的審批流程,包括縮短問詢週期等措施。同時,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結算平臺的推出,也進一步提升了香港IPO流程的效率和確定性。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實際上爲“A+H”股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持和發展動能。

對於企業而言,吳嘉江表示,當前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意願愈發強烈,全球化發展成爲許多企業的戰略重點。在這一過程中,香港作爲國際融資平臺的樞紐作用愈加凸顯。對於希望實現深度發展的企業而言,依託香港這一平臺進行海外融資,已成爲一條重要路徑。目前,在AI、5G、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新興高科技領域,衆多企業正處於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關鍵階段。爲了更好地獲取全球資本、拓展國際市場,不少企業已計劃赴港上市。香港不僅能夠爲企業提供接觸全球投資者的渠道,還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認可度。

民生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港股則因國際化進程加速,成爲美元外溢背景下新的資產配置選擇。寧德時代港股IPO中,非美外資參與比例較高,顯示港股對外資吸引力增強。同時,外資機構陸續在香港設立辦公室,表明其戰略佈局並非短期行爲。港股流動性改善有助於提升外資上市意願,從而推動港股市場發展。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