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國家衛健委解答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 (記者喬業瓊)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爲了讓社會各界全面深入瞭解文件精神,今日,國務院食安辦會同公安部等部門共同召開新聞發佈會,解讀意見。
會上,有記者提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在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方面如何發揮作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圍繞強化全鏈條監管,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續構建“最嚴謹的標準”體系。從食品的種植養殖、到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再到飲食消費,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
比如,針對食品原料和種養殖源頭污染的防控,有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農藥(獸藥)最大殘留量等通用標準;針對食品生產加工、餐飲製作、畜禽屠宰加工等生產過程,有相關的操作衛生規範類標準;針對像奶粉、豆製品等上市銷售的食品,有產品類標準,還有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質量規格標準;針對3歲以內嬰幼兒以及一些有消化吸收障礙的特殊人羣,有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標準;針對與食品接觸的食品用消毒劑、容器、包裝材料等,有食品相關產品類標準;此外,還有對污染物的限量等進行配套檢測的檢驗方法類標準。
共累計發佈標準1660項,涵蓋日常消費的全部340餘種食品類別,通過對原料污染物管控、加工過程風險控制、產品合規檢驗,以及對特殊人羣重點保障,實現了對全人羣、全品類、全環節的風險管控,爲全鏈條監管提供依據和支撐。
二是紮實做好標準研製,持續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適用性。
首先是確保指標制定科學安全。標準制定,依據國際國內最新科學證據和我國的風險“家底”,包括歷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數據,比如污染物的分佈情況等,全國各地居民食物消費量的數據,以及相關毒理學數據等,確定標準的指標和要求,過程中還要經過400多名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進行多輪的分組審議,保障各項指標和要求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研製過程中遵循公開透明,充分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堅持開門制定標準,以健康爲引領,統籌發展與安全,爲了對接監管部門需求,與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和海關總署等部門在風險監測會商、數據共享、農獸藥殘留標準、特殊食品與保健食品、進出口食品的管理等方面分別建立協作機制。形成的標準草案公開向全社會徵求意見,針對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和意見,在確保飲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予以吸納,使得標準在操作層面上更具有實用性,同時爲行業創新發展留有空間,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另外,今年還將與監管部門在食品的營養健康聲稱、食品數字標籤的推廣應用等方面加強合作,更好爲公衆健康需求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
三是系統開展標準宣貫,促進各方學好、用好標準。
標準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標準要切實發揮作用,不僅要把標準制定好,還需要食品企業、監管部門和廣大消費者,學好、用好標準。
除了監管人員,特別提到消費者。主要是針對食品的標籤標準來講,如果消費者學會通過標籤看食品配料,看食品營養成分含量,這樣就可以選到更加合適自己健康需要的食品。
爲了促進標準全面、高效的執行,着力加強標準的宣貫和解讀,今年將聯合監管部門,開展標準宣貫“強基層、進企業”活動,以線上加線下培訓、現場指導、跟蹤評價等形式,強化對食品企業和一線監管人員的標準解讀和應用指導。希望通過企業主動學習、執行標準,監管部門依標準科學實施監管,衛生健康部門適時對標準開展跟蹤評價,形成標準從“制定到實施到跟蹤到修訂”的閉環管理,切實提升各方對標準的完整理解和全面執行,確保將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