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糧食全鏈條監測預警
依靠衛星遙感定期評估耕地質量、運用AI技術識別病蟲害、構建“區塊鏈+質檢”溯源體系,確保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清晰可查……一段時間以來,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強化市場監測預警,提升糧食安全監管質量,保障農民售糧渠道暢通,爲農民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不久前制定的《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構管理辦法》,明確了糧食檢驗監測機構的申報、審覈、命名、管理等內容,爲規範檢驗監測機構管理、提升檢驗監測能力水平、提升糧食儲備和市場調控能力,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奠定了基礎。此前發佈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健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全鏈條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糧食監測預警體系,提升監測預警體系整體效能,才能爲國家糧食安全築牢堅固防線。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涵蓋農業生產、市場流通、質量安全等多領域的監測預警體系,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一些問題仍待解決。例如,監測覆蓋廣度不夠。目前,監測主要集中在主產區和重要糧食品種,對小雜糧、特色農產品以及偏遠地區的監測偏少;在糧食生產環節,對土壤質量、氣候變化等影響因素的監測也不足。又如,信息傳遞效率不高。監測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各部門之間依然存在信息壁壘,影響決策的時效性。此外,預警研判精度不夠。現有預警模型多基於歷史數據和經驗,對複雜多變的市場分析不足,難以精準預測糧食價格波動、供需變化和質量安全風險,亟需通過技術創新、機制完善和部門協同等方式,強化全鏈條監測預警。
加大農業大模型開發力度,提高監測預警精度和效度。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加大農業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提升農產品供應鏈透明度、產業鏈數據融通度,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
突破傳統思維,拓展糧食監測預警範圍。在種植養殖精細化、病蟲害預測、智慧農機等生產領域外,還應將監測預警技術應用於生物育種、農業氣象預測、農產品質量追溯、市場監測、農業金融服務、農村電商等更多領域。除生產環節,還需加強在收穫、儲備、加工、流通、消費等產後環節的應用實踐。
提升糧食產品市場競爭力。聚焦糧食精深加工,提高糧食全產業鏈的效益水平,綜合利用區塊鏈、可信數據空間等技術開發產銷區糧食流通的大數據模型,鼓勵糧食產銷區形成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實現產業鏈多主體協同,保障產業鏈各主體特別是農民的利益。
健全糧食全鏈條監測預警體系。綜合運用數字治理等學科,深入剖析新技術在破解數據孤島、促進產業鏈主體協同、優化監測預警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機制,通過結構建模與多情景模擬,探索技術賦能、制度創新與區域適配相結合的優化路徑,提出健全糧食全鏈條監測預警體系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作者:馬 麗 來源:經濟日報)